中新網杭州5月7日電 (黃齡億 劉衍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例,新發癌癥人數、癌癥死亡人數均位居全球第一。
如何高效治療腫瘤,愈發為社會所關注。7日記者從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獲悉,該中心的申有青團隊在腫瘤納米藥物遞送載體和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均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已分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外力:“擊鼓傳花式”攻破腫瘤“防線”
申有青團隊介紹,實體腫瘤就像一個由細胞層層疊疊包裹起來的“球體”,受到傳統載體限制,藥物抵達“球體”附近后,就會停住“腳步”,很難突破層層細胞滲透到腫瘤內部。
此次,該團隊研制出一種具有細胞膜親和力的聚合物-藥物共軛物,可以不粘附蛋白但與腫瘤細胞結合。新型納米藥物遞送載體將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載體不粘蛋白質是藥物從血管外滲進入腫瘤細胞的先決條件。”該團隊科研人員解釋,腫瘤細胞表面帶負電荷,因此常規的藥物載體常做成正電荷,以利于進入細胞。但含正電荷的藥物載體又會和血液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導致其滲入細胞的能力減弱。
“而我們研制的納米藥物是一種與磷脂結合的聚合物(英文名OPDEA),對蛋白質沒有粘性,能夠‘擊鼓傳花式’層層遞進攻破腫瘤‘防線’。”該團隊科研人員表示,靜脈注射后,該藥物可以在血液中循環,進而在血漿和紅細胞表面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最終實現癌癥藥物的高效輸送,大幅度提升療效。
據悉,該項科研成果不僅具有較大臨床轉化價值,還將助力設計轉化型抗癌納米藥物。

內功:“自我改造”抑制腫瘤生長
如果說新型的藥物載體是通過外部力量助力腫瘤治療,那么免疫療法就是通過對人體自身細胞的改造,而后精準對付腫瘤細胞,從而提升療效。
據介紹,使用抗體阻斷受體和配體的相互作用可使人類的T細胞恢復正常,從而助力腫瘤治療。但由于腫瘤穿透性差等原因,大尺寸抗體往往很難發揮作用。
近日申有青團隊發現了一種高效的免疫治療小分子——5-羧基-8-羥基喹啉(IOX1),其與腫瘤化療藥物阿霉素(DOX)結合后,可以減少實體腫瘤的生長。
“目前我們已經通過小鼠模型驗證,這種方法可以消除各種小鼠的癌癥,并使其產生長期的免疫記憶。IOX1通過JMJD1A/β-catenin/P-gp通路抑制癌細胞的p-糖蛋白,并顯著提高DOX誘導的免疫刺激性免疫原性細胞死亡。”該團隊表示,該方法為高效無抗體化療的免疫療法開辟了新思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