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楊 麗
有一天,朋友和我分享了她9歲兒子的“趣事”。在一次數學測驗中,孩子的答題不符合常識,媽媽覺得好氣又好笑,就當著孩子的面和姥姥、姥爺說起此事。沒想到,孩子聽后不干了,氣憤又委屈地哭了起來。難道小孩子也要“面子”?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在1歲時開始發展自我覺知;2~3歲是發展自我的第一個關鍵期,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可怕的兩歲”;6~12歲是幫助孩子樹立正面形象的最佳期;到了青春期,孩子進入自我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很相信父母的評價,隨意揭短,會破壞孩子對大人的信任。工作實踐中發現,以下一些做法和話語最容易傷到孩子的面子。
1.無意義的比較?!澳憧磩e人家的孩子”。
2.翻舊賬。“你上學期英語考試才60多分”。
3.責備。“讓你不聽話非要玩游戲,這么晚了作業還沒寫完吧?”
4.嘲笑挖苦?!拔揖椭滥憧傁矚g關鍵時刻掉鏈子”。
5.嘮叨?!岸紟c了,磨磨蹭蹭,還不趕快去做作業”。
6.期望過高?!斑@次期末可別再考砸了”。
7.否定孩子的努力?!斑€是媽媽幫你吧!”
8.強迫、命令和禁止?!安粚懲曜鳂I就別出去玩”。
9.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看看你,說了多少次了,還是做不好”。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當大人不顧其感受,在外人面前對他們的隱私和趣事品頭論足時,孩子會有被“嘲笑”的感覺。時間久了,不僅自尊心受挫,還極有可能演變為“自卑性格”。因此,學會尊重孩子隱私,給他們留面子,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做起,不要以為他們還不懂事而無所顧忌。對于天性比較敏感的孩子,父母更應言行謹慎。如果想與別人談論自家孩子的私密事兒,比如尿床、考試沒通過等,應事先征得孩子同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