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2日電 (陳靜 秦艷)利用3D打印技術一體化成形支架材料,做出逼真的耳朵,醫生為耳缺損患者一次性完成耳重建和聽力重建。這不是科幻故事的情節。
記者2日獲悉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專家通過升級版的3D定制耳支架植入為患者實現全耳廓再造,同時開展骨導式聽力裝置骨橋植入手術。9歲患兒耳重建和聽力重建康復一次完成,他不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
據悉,以往,這樣的耳缺損患者需要承擔高昂的費用,出國才能獲得同類治療。中國國內醫學專家不斷鉆研并突破瓶頸,研發新技術,患者不出國門就能從國際領先的治療方案中獲益。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定制式醫療器械監管創新政策,經過充分的前期研究設計,上海九院吳皓教授、石潤杰教授團隊的3D定制式耳再造支架產品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證(上海市)。

據悉,9歲的樂樂(化名)出生時被診斷為右側先天性小耳畸形,Ⅲ度。傳統治療方式是取肋軟骨分期手術,分步改善耳朵外觀形態和聽力功能。手術需要2-4次才能完成。而孩子的家人則希望為減少孩子的痛苦。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吳皓教授團隊、石潤杰教授團隊接診后對病例進行了充分的會診后制定了一體化手術治療方案,同步解決耳廓重建和聽力功能問題。他們創新使用3D打印一體化成形支架材料完成手術,這在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此前未見報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個形態逼真的耳廓不僅需要接近于正常耳的薄和巧,更需有逼真的立體感。目前,臨床使用的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分為耳基和耳輪兩部分,術中需依照患兒健側耳的形態進行修整、拼接。這不僅延長了手術時間,術中進行耳基和耳輪整合的過程也會使連接處的材料加熱后變性,導致化學結構改變,術后或面臨發生支架斷裂的風險。
石潤杰主任醫師對記者介紹,與傳統的全耳廓再造術不同,樂樂術中采用的3D打印個性化定制一體化成形支架材料,技術上實現了新突破。
據了解,通過術前采集患兒健側耳的圖片成像,醫生們利用3D打印技術根據健耳進行精細的個性化定制設計,使再造耳外觀更精準。石潤杰表示,這樣能進一步改善再造耳臃腫、形態不夠逼真的缺點;同時,免去了主刀醫生術中修剪和塑形的煩惱,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麻醉風險。與此同時,支架承受外力的能力也大大增加,術后斷裂的風險明顯下降。對于患者而言,使用升級版的定制式3D耳再造支架恢復更快、效果更好。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科帶頭人、九院院長吳皓教授說,根據最新流行病學資料,中國每年大約有5.18/10000例的新生兒出現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小耳畸形。這類患兒往往伴有外耳道狹窄、閉鎖及中耳發育不良,不僅給患兒帶來容貌的缺陷同時,也伴隨著聽覺功能的障礙和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礙。
他指出,新技術的運用將使國內乃至亞洲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兒獲益。對于合并聽覺障礙的患者,醫生還可以同期行聽力重建術,包括開展植入式人工助聽裝置技術等,在彌補患者容貌缺陷的同時提高患者聽覺功能,為諸多家庭帶去希望之聲。
據透露,未來,團隊將總結上海實踐經驗,面向全亞洲推廣此項技術,努力打造亞洲一流的耳病醫療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