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尷尬的體驗:每次喝完一杯咖啡后,就很想,嗯,便便。據說,10個喝咖啡的人中3個人都會有這種經歷。
在以前,科學家們通常認為“元兇”是咖啡因的通便作用,但他們后來發現,其實脫因咖啡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這就意味著,罪魁禍首很有可能是咖啡中的化學物質,而不是咖啡因。
一杯咖啡中已知有上千種不同的化合物,盡管專家目前尚未識別出,究竟是其中的1種還是多種具有通便的效果,但美國化學學會最近公布了一個視頻,向大家揭示了這些化學物質究竟是如何影響腸道,換句話說,一杯咖啡是如何轉換成一坨便便。
研究表明,對大腸來說,喝一杯咖啡好比吃了一頓大餐,能在短短4分鐘內就影響大腸的攝入量。這是因為咖啡中含有一種叫做綠原酸的化合物,能增加胃酸的分泌水平——胃酸可幫助人體分解蛋白質,從而導致胃更快將食物殘渣傾倒進入腸道。
咖啡能增加縮膽囊素和胃泌素的生產,幫助增強它們消化食物的效果。縮膽囊素會促進消化液和膽汁的分泌,而胃泌素讓結腸加速運轉和蠕動,從而幫助食物殘渣全速轉移到其最終目的地。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一些人喝完咖啡后就想上廁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