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是血透病人,急需血透!”“我8個月大的孩子高燒不退,可能是新冠,求診無門……”上海抗疫進入關鍵時刻,網上出現了一些市民的緊急求助帖,一些求助內容截屏在圈群大量傳播,觸動了廣大網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些求助是真是假?老人得到救助了嗎?孩子最后怎樣了……大量網友為此向上海辟謠平臺轉發帖文及截屏,希望能夠幫一幫。也有部分網友一邊轉發已經發布數日的“求助帖”,一邊加上“沒人管”的評論表達憤慨。
連續多日,上海辟謠平臺對相關求助帖的后續開展了調查采訪。結果發現,很多求助信息不僅真實可信,而且均已得到積極回應和較好處理。比如有發布求助信息者表示,目前患者正在做血透,而微博是其女兒所發,發出去半個多小時,就有工作人員聯系,之后發帖者主動把微博刪掉了,不想造成誤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說明,相關部門對于此類涉醫求助信息的處理很及時,效果也令人滿意。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并非涉醫求助信息的理想發布渠道。首先,并非所有發帖者都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現狀與訴求,情急之下用詞夸張也屬人之常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夸張的語氣或許會逐漸增加,最終導致信息失真,甚至被別有用心者利用。退一步講,即使發帖者能夠準確表達,但在一個觀點多元的社會,自媒體的意見分歧很大,用留言跟帖等方式隨意猜測結果、錯誤地表達憤慨就在所難免,這樣一來,真實的求助信息,也會產生與謠言相似的危害。
疫情期間,涉醫求助信息要有專門的渠道,比如臨時創建涉醫求助信息平臺等。急救中心、醫療機構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收集信息,然后再作出反應,花費的時間更久,直接從信息平臺上獲取信息,就會快速和高效得多。關鍵是,平臺上的信息可以追溯和留痕,真實性更有保障,也可以避免非理性的跟帖與留言,進而減少由此導致的誤會。
通過民間力量發布涉醫求助信息,也可成為一項創新。在2021年7月河南突發暴雨洪澇災害期間,一份名為《待救援人員信息》的騰訊在線文檔受到廣泛關注,這份由求助者自己填寫內容的在線文檔,不僅可以為救援力量提供準確的信息,而且也便于民間力量開展自救與互救。疫情期間,一些隔離在家的患者需要盡快得到診療,類似在線文檔可以成為他們發布求助信息并獲得及時幫助的理想渠道。
3月31日,上海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公布了為解決“就醫難”,緩解就醫壓力采取的各項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措施中,其中一條就是向社會公示全市封控區的定點醫療機構聯系電話,指定專人專線負責接聽就醫電話,重點滿足急診患者必需的就醫需求。只有明確了求助渠道,患者才不至于為找誰求助、上哪兒求助等問題而苦惱,也有利于接下來的診療工作更加精準有序。
疫情對社會服務與精細化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以前不曾出現的新問題,誰也不能確保第一次就能做得最好,但可以從新問題的處置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推出更科學和更具有實用性的應對舉措,使包括醫療在內的社會服務免受疫情的影響,日常醫療與防疫等不同的工作,能夠得到更好兼顧。(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