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看病,好幾家醫院的號都掛不上,好不容易搶到一個中醫院兒科的號,排了老長的隊,卻住不進去院,沒有床位……”近日,吉林長春寶媽李女士帶娃治病期間,切實體驗了兒科“春運式”看病。近期,流感、肺炎支原體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持續高發,多地兒科就診量激增,讓兒科診療資源匱乏尤其是醫生緊缺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12月11日《工人日報》)
當前不僅兒科醫生忙得不可開交,家長們也普遍為孩子不能及時看病而傷透了腦筋,此時兒科醫生緊缺問題得到凸顯并受到高度重視,是“忙時重要”的再次體現。倘若借此機會給予兒科醫生更多關愛,讓兒科醫生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則容易獲得民眾的普遍理解與支持。
與兒科問題“忙時重要”相對應的則是“閑時遺忘”。這兩年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新聞:2020年9月,安徽省一家公立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當年10月,記者走訪四川、北京、浙江等多省后發現,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些大醫院兒科就診出現常見病患兒數量減少、兒科“遇冷”的情況,少數醫院出現兒科醫生主動或被迫轉崗等現象。
可以看出,這些醫院在看待兒科醫生緊缺問題時,最缺長遠眼光和一以貫之的定力,假如這方面不作出重大改變,兒科醫生緊缺問題就很難化解。尤其是,當前人口出生率大幅下滑,在平時,產科和兒科就會顯得比較清冷。假如以過于現實的眼光來看待兒科,即使當前相關部門要求兒科“應開盡開”,但等兒童患病高峰過后,不排除有醫院又會開始壓縮兒科。
兒童的檢查和化驗很少,普遍不需要復雜治療,用藥量也很小。大人住院通常需要十天半月或更長,但孩子住院兩三天就出院是常事,醫生病歷寫了一大堆,收費較成人而言相對較低。因此,別看兒科動靜最大、事最多,但為醫院創造的效益相對少,有些兒科甚至處于虧損狀態。所以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兒科醫生的待遇遠不及其他熱門科室。
幾年前中華醫師學會兒科分會曾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其他科室醫生的76%。盡管當前兒科醫生的待遇有所改善,但離產生較強效益的崗位吸引力還比較遠,不愿意當兒科醫生和兒科醫生想轉崗的現象仍很常見。
當前兒科醫生緊缺問題再次受到關注這是好事,但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讓一時的關注變成長期的關注。針對兒科醫生臨時發放補貼,在待遇上適當給予一些傾斜這很容易做到,但長期的政策照顧卻難以實現。若想讓兒科醫生真正成為社會普遍羨慕的職業,醫療系統還需持續轉變觀念和采取有力行動,尤其要做到,不管兒科醫生是忙是閑,對他們的關愛應該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