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患者希望”是韓正學經常掛在嘴上的話。
“就是因為口腔癌患者是非常痛苦的,不光病情本身造成了痛苦,它對面部外形的影響也很大,可能導致面目全非。”作為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名譽主任,韓正學很理解他的患者,“所以不僅要讓患者活下去,還要讓他們對未來、對健康有希望,得體面地活下去。沒有希望,那活著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一方面需要不斷提升診療技術,一方面需要持續加強人文關懷。這也是北京口腔醫院從上到下、各個科室的共識。
“醫院文化建設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靈魂,而善良是成為一名優秀醫者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條件。”北京口腔醫院黨委書記丁梟偉表示,“醫學是疾病預防與診療康復的藝術和科學,更是人文和科學的高度融合。我院作為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人文醫院建設試點醫院,堅持黨建引領醫院文化建設,積極營造善良文化氛圍,厚植醫學人文精神。”
“北京‘門巴’救了我”
西藏班戈縣新吉鄉海拔5300米的廣袤草原上,有一位叫卓瑪的養牛大戶。放牧、曬蘑菇、帶外孫……卓瑪如今的日子充實而幸福。而見過她的人不會相信,曾經的卓瑪,脖子上長有一顆巨大的腫瘤,重達5公斤,困擾了她28年。
“她以前睡覺前,要先把這個瘤子抱到枕頭旁邊,然后再躺下睡;起來以后,先把瘤子抱起來,才能坐直,就像抱個小孩一樣。”韓正學說。
直到有一天,一名援藏干部發現了她。后來,幾經輾轉,在各方幫助下,卓瑪被送到北京口腔醫院就醫,由韓正學主刀切除。那時,韓正學剛從上海調來北京。
卓瑪患的是頜下腺混合瘤。“她從高原下來,因為醉氧,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高,容易凝血造成血栓,麻醉、手術的風險特別大,術后的康復也有難點。”韓正學說,醫院給了他很多支持,包括從安貞醫院請來心血管團隊做配合。
手術很成功,腫瘤被摘除了。卓瑪回家后,一直念叨:“是北京‘門巴’(醫生)救了我,是共產黨救了我。”韓正學后來去藏北高原給卓瑪復診,發現她恢復得特別好,過上了正常的生活,對未來抱有很樂觀的希望。
從這個病例可以看出,韓正學主導的科室,并非人們印象中“只管嘴里的事兒”。“口腔癌的發病率在我們國家是相對來講不是很高。我們叫頭頸腫瘤科,就是口腔里面長東西,脖子上長東西,腮幫子上長東西,都是屬于我們做的。”韓正學說。
醫學的發展,越來越要求學科交叉發展,不能“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了。為此,韓正學在科室發展上開辟了三個方向。
“一個是中晚期口腔癌的治療,一個是與天壇醫院合作開展顱底腫瘤的治療,就是針對從腦部跑下來的腫瘤以及從顱底進入顱內的,第三是在病變累及頸內動脈重建層面尋求突破,這三個方面都有難點。”韓正學說,“修復重建外科給這三個方面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外科基礎。手術中,我們會采用自體的組織移植修復重建口腔頜面部的器官,如用腿上的肉造個舌頭,用腿上的骨頭做個下巴,血管移植重建頸內動脈等等,這些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
這樣的學科發展設定對科室的醫生來說,“他們每天都能有新鮮感,每天面對不同的手術、不同的術式、不同的患者,能學到知識,能夠在醫學前沿上探索前進。”韓正學說,醫生診療水平的提升,對患者更有意義了。
“有的患者面神經斷了,很痛苦,不敢見人。我們能把面神經接起來,讓患者重新恢復面部的運動表情,這就改善患者的后半生了。”韓正學說,醫學的進步就是謀求解決患者的一個個痛點。
“多和患者聊聊天”
北京口腔醫院在7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遵循“嚴、精、勤、謹”的院訓,堅持嚴謹的科學態度,追求精湛的醫療技術,全心全意為廣大患者解除各類口腔疾病的困擾,營造舒適和諧的就醫氛圍。
“醫學是人文與科學的高度統一,二者應統一于醫學的根本宗旨:守住健康,防止疾病,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北京口腔醫院院長白玉興教授表示,“因此,我們在強調加強醫學人文建設的同時,也要遵循醫學科學精神。醫學史發展解釋了醫學的本質特征是人文關懷,醫學科學的目的性與人文精神的指向性是完全一致的。”
“患者的事是大事,再忙,也要為患者讓步。”韓正學經常告訴學生,“多和患者聊聊天,他們心情會好很多。你的話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病情。”
有位年過九旬的滿奶奶,患有嚴重的骨質疏松,藥物副作用導致了頜骨壞死,2018年做過一次手術,后來因為口內麻木輾轉求醫,治療建議都是“只能手術”。
韓正學了解老人的情況后,特別理解家屬對手術的顧慮。“老人家,您90歲高齡,家庭和睦、兒女孝順,很幸福啊!家有高齡老人,也是子女的福氣啊。”聽了韓正學的話,老人和家屬都露出了笑容。
“您這個病,不手術也能治。”韓正學說,“我每周二出診,掛不上號,直接來找我。”
韓正學的一句“不手術也能治”,給滿奶奶全家吃上了“定心丸”。
此后,每次復診,韓正學都會和滿奶奶聊上幾句家常。老人下頜穿孔、流膿,韓正學總是告訴滿奶奶“不要怕”“能治”。連續3周,清創、換藥,眼看著傷口一點點縮小、愈合,老人的情緒也越來越放松,總是再三道謝。
“她這類骨髓炎的患者很痛苦,醫生通常都會建議手術治療,但我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曾經做過手術,家屬和本人都不愿‘再受罪’,就給出了保守治療的建議。”韓正學說,“外科醫生不僅僅要會做手術,更重要的,還是那句話,給患者以希望。”
如今的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接診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對此,韓正學時刻秉持“如履薄冰”的心態。“我們手術的成功率很高,比如組織移植,科室綜合起來有97%以上的成功率,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他說,“雖然不成功的很少,但對這些患者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痛苦。因此,每一位患者都得傾力診治。”
韓正學表示,外科醫生一定要有情懷,一方面,向學術制高點邁進,增強診療能力;一方面,為患者的切身利益考慮,增強共情能力。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是相輔相成的。
對此,潘楚雄非常贊同。
麻醉醫生的人文關懷
作為北京口腔醫院麻醉科主任,潘楚雄很清楚自己科室的服務對象是兩個人群,一個是醫生,一個是患者。與其他科室不同,麻醉科服務的往往是“沉睡的患者”,與患者互動的機會不多,人文關懷似乎無從談起。
“從外人的眼光看,麻醉醫生好像推一針就完事了。實際上,我們更多是心累。患者麻醉過去之后,他/她的生命循環、呼吸管理,需要時刻密切關注,因為并非都是平穩的,說不定哪個點就出問題了。”潘楚雄說,“麻醉配合的水平,直接影響手術時間長短,影響手術質量的高低。”
在北京口腔醫院,麻醉科配合最多的科室是口腔頜面頭頸腫瘤外科。“比如,他們要切掉整個下頜,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大出血,可能會碰到神經而引起心律失常或者心肌反射,麻醉醫生必須時刻關注,心很累,看上去好像沒干什么活,但是大腦一直要保持一種很緊張的狀態。”他說。
“麻醉技術水平高的體現,就是想什么時候讓患者醒,就能讓他/她什么時候醒,醒了之后還感受不到痛苦。”潘楚雄說,“現在的醫學發展,要求麻醉不僅要保障手術過程的安全,對術后的預后也發揮重要作用。”
據潘楚雄介紹,麻醉對于術后的影響,主要有三點,第一是認知,麻醉的深淺、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認知水平是否會降低;第二是鎮痛,術后的疼痛往往引發患者各種心理疾病;第三是康復,現在國家提倡“加速康復醫學”,幫患者盡快康復,盡早出院,一方面有利于病情恢復,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整體醫療費用。
因此,在術后環節當中,麻醉的作用很大,更需要麻醉醫生深刻體察患者的心理狀況和情緒。“比如在加速康復這方面,難點不在技術上,而是體現在細節上。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對每一個點的把控,就是人文。”潘楚雄說,“這就要求麻醉醫生得熟悉患者的具體情況,把握個體差異,適時調整麻醉方案。”
“患者進手術室的時候往往都會擔心,恐怕醒不過來。”麻醉科護士長畢慧妍說,“所以,我們在手術室里面醫護人員的一句關心的話,一個笑容,一個撫慰的手勢,一個關注的眼神,都能讓患者感覺很好,很溫暖。因此,我們理解,人文關懷潛移默化地體現在每一個醫療場景中。”
丁梟偉表示,人文醫院建設是一項事關醫院長遠發展的系統工程,通過人文醫院建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職工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做有溫度醫者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文化自覺,把醫學科學的求真精神與人文科學的求善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傳遞醫者的人文溫度,增強醫院的凝聚力,從而使患者的就醫獲得感更加充實,使醫務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