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綜合 / 洪廣玉
全文共2052字 / 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全球首批轉基因三文魚已經端上餐桌了! 8月4日,開發轉基因三文魚的美國AquaBounty科技公司宣布,他們已經向加拿大顧客售出了一萬磅(約合4535公斤)轉基因三文魚產品。
自從2015年11月美國FDA批準轉基因三文魚的上市資格后,正式的“魚產品”上市就變得可以期待了。根據資料,這種經過基因改造后的轉基因三文魚生長速度更快,大概18個月左右就能長到可以上市的重量(普通三文魚要30個月)。據此推算,這應該是美國FDA批準后的第一批商業化的轉基因三文魚。
◆ 雖然圖中的兩條魚年齡相仿,但經過基因改造的AquaBounty三文魚的體型約是其野生同類的兩倍
不過,第一個將轉基因三文魚端上餐桌的不是美國,而是比美國晚半年批準的加拿大。
轉基因三文魚上市是養殖業的里程碑
2015年11月19日,美國FDA批準了全球首例轉基因食品動物——轉基因三文魚的上市。FDA評估結論認為,基因重組對于魚類本身也是安全的,確定了轉基因三文魚在食用安全性、營養價值以及營養結構上與養殖的非轉基因三文魚并無差別。
由AquaBounty公司研發的這種三文魚,是在普通三文魚里轉入了來自奇努克三文魚的基因,這個基因負責合成生長激素,而它則是由另一個來自大洋鱈魚的基因激活。經過改造的轉基因三文魚由于生長更快,降低了飼養成本和上市時間,使得在內陸養殖三文魚也有利可圖,而在此前,美國絕大多數的三文魚來自加拿大等國的海洋養殖場。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雖然中國人更熟悉“四大家魚”,但從全世界范圍內來看,三文魚資金投入高、技術密集,最能代表人類養殖業的水平。通過轉基因技術,把它從一種洄游的、很復雜的魚類,變為能夠人工養殖的相對簡單的魚類, 而且養殖時間縮短,患病風險降低,經濟效益更高,是養殖技術的重大進步。另外,目前全球仍有相當一部分三文魚依賴天然捕撈,通過加大人工養殖量以減少對野生魚類的影響,對于環保的意義也很大。
姜韜介紹說,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研發出很多轉基因動物,用于食品、藥品,但是否推廣取決于政府決策以及公眾接受程度。此次轉基因三文魚上市,對于中國公眾的認識會有觸動,因為加拿大已經先吃起來了,所以,“轉基因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陰謀”的論調不攻自破。
加拿大對轉基因技術更為開放
不管是審批前還是審批后,轉基因三文魚在美國都面臨阻力。
持反對意見的消費者,除了對食用安全存有疑慮,另外就是擔心轉基因三文魚會危害到野生三文魚的安全,比如轉基因三文魚如果逃出去,是否會搶走野生三文魚的食物。對此,AquaBounty公司的回應是,轉基因三文魚全部為雌性,而且它們都不具備生殖能力,所以它們與野生三文魚交配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另外,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的競爭能力不如普通三文魚。
而在通過審批后,美國的政治斗爭還是拖延了轉基因三文魚進入市場的過程。美國政府2017財年預算的法案中包括一項針對FDA的條款,這一條款命令FDA在制定一個項目,讓消費者了解他們購買的基因改造產品之前,禁止銷售轉基因三文魚。加入了這一條款的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Lisa Murkowski稱AquaBounty的三文魚為“假魚”。
加拿大的轉基因監管與美國非常相似,經過衛生部門審查批準進入市場銷售的轉基因食品,被認定和傳統食品“實質等同”,一般不強制要求標識。因此,此次轉基因三文魚出售也不會有標識。
另外,加拿大還是全于轉基因作物種植、出口大國。根據ISAAA資料,2016年,加拿大種植了1160萬公頃的轉基因作物,排名全球第四,其國內種植的大豆、玉米有90%以上都是轉基因品種。
姜韜表示,加拿大的轉基因相關法規、管理完善,反轉基因活動也遠沒有美國那么“熱鬧”,所以其轉基因三文魚能夠順利批準上市。另外,美國的海域并不適合養殖三文魚,中國天然海域也沒有適合大西洋三文魚生長的條件,但加拿大有海域適合養殖,其轉基因三文魚批準上市后,會讓民眾吃三文魚更為方便實惠。
中國最先研發出轉基因魚
根據資料,為了讓轉基因三文魚上市,AquaBounty公司耗費了超過25年時間,由于要應對各國的監管要求,以及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其間經過了重重困難,公司幾次差點破產,但好像終于熬到了天亮。
實際上,全球第一條“轉基因魚”并非出現在美國,而是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員朱作言所研發,早在1983年,朱作言團隊就試著將重組人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鯽魚受精卵,獲得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此后又培育出了一種帶有草魚生長激素基因的轉基因鯉魚。1990年的《紐約時報》稱,中國的這項研究領先美國3年。
據了解,在同等養殖條件下,轉基因鯉魚平均生長速度比對照黃河鯉快52.93-114.92%,當年就可以達到上市規格,縮短了一半的養殖周期,降低了養殖成本和風險,同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
◆ 朱作言研發的轉基因黃河鯉
2000年,培育轉基因三文魚的美國AquaBounty 公司首任總裁曾專門來到武漢,與朱作言尋求合作可能,但因為鯉魚并非美國人主要食用的品種,合作并沒有達成。而在后來,轉基因鯉魚也沒有在國內推廣上市。
轉基因鯉魚上市還需很多年
“上世紀80年代,我們沒有推廣能力,假如有生產部門接過去的話,可能會有好結果。“朱作言認為,當時他們缺乏產業化的意識和能力是關鍵原因,而政府有關部門也缺乏這方面的決策能力,一旦錯過了最佳時間,等社會上反對轉基因的輿論起來后,再推廣就非常困難了。
朱作言介紹說,目前轉生長激素基因鯉魚已完成中試,根據我國現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相關法規,轉基因鯉魚要拿到安全證書,需要進行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兩個階段評價,獲得安全證書后,還需要申請品種認定,才能產業化。
根據預計,即使一切順利,轉基因鯉魚至少還要等5-6年才能游出實驗室。當然,從目前已經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作物來看,即使轉基因魚完成了實驗環節,能否很快進入品種認定仍然跟輿論大環境息息相關。
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