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也是育齡女性的多發疾病。數據顯示,全球約2億女性深受其害,不僅給她們帶來疼痛,還對生育功能造成影響。但遺憾的是,這一疾病常被忽視。
“內異癥是指生長在子宮腔里的內膜‘跑’到了子宮腔以外的部位生長,并引起身體相應的不適癥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微創中心主任段華解釋說,如果把子宮比喻成一個梨,子宮內膜就是梨核里的“梨籽”。在卵巢激素作用下,這些“梨籽”每個月生長并一次性排出,如同子宮內膜剝脫形成月經。如果梨核里的“梨籽”跑到梨核以外的地方,就是內異癥。該病是一種可能涉及全身多個部位并且產生多種不適癥狀的疾病。該病的病灶具有“侵襲性”,異位的子宮內膜可侵犯全身多個部位,如卵巢、子宮肌層、盆腔腹膜,甚至腸道、膀胱、肺部等,若不及時干預,病灶可能擴散,導致盆腔粘連、器官功能受損,甚至增加癌變風險。
育齡期是該病的高發年齡段,約七成患者年齡分布在25~45歲。在不孕癥患者中,該病的發病比例更高,約20%~50%的內異癥女性合并不孕。
“痛經是內異癥最典型的表現,約70%的患者會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即疼痛逐漸加劇,從最初的可忍受發展到需要依賴止痛藥。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明顯痛經,部分患者可能表現為排便痛、經期下腹墜脹等。”段華介紹,對于內異癥,公眾存在諸多誤區。很多患者在青春期出現痛經時未予重視,認為“忍一忍就過去了”,直到癥狀加重或影響生育才就醫,此時病灶可能已廣泛擴散。還有人認為,絕經后內異癥會自愈,所以不要管它。事實上,雖然多數患者在絕經后卵巢功能衰退,病灶會逐漸萎縮,但仍有少數患者可能發生癌變。即使絕經,曾患內異癥的女性仍需定期體檢,監測身體變化。
“迄今為止,國內外對該病的發病原因和致病機制并不完全清楚,也缺乏根治手段和預防方法,因此需要及早發現,盡早干預,以減輕痛苦和不適癥狀,延緩病情發展。”段華介紹說,藥物治療是內異癥管理的關鍵,尤其適合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長期控制內異癥病灶進展。對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建議盡早懷孕。因為,妊娠期間,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可抑制異位病灶生長甚至使其萎縮。但對于內異癥患者來說,生育以后,挑戰并未結束。只要有雌激素分泌和月經周期,異位的子宮內膜就可能再次“蠢蠢欲動”,導致病情復發。所以,懷孕只是使患者病情暫時得以控制,并不能實現根治。若患者因病情嚴重無法自然受孕,可借助輔助生殖技術,但完成生育后仍然需要進行長期管理。另外,部分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并非一勞永逸,也需要注意長期管理。這是因為異位病灶可能像“沙塵暴”一樣廣泛分布,手術難以完全清除,也無法通過手術徹底根治。
段華介紹,內異癥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定期復查,切勿因癥狀緩解而忽視潛在風險。只有通過科學的治療和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發癥風險,進而獲得健康生活。(記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