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在二手網絡交易平臺上,有人以“賣助眠藥”為名,銷售管制類精神藥品。買賣雙方取得聯系后,賣家會發來一個二手交易平臺上的商品,往往是普通商品鏈接,但售價卻是三唑侖、地西泮等藥物的10多倍。三唑侖、地西泮用于治療失眠、焦慮,但其實很多管制類精神藥品,濫用后也可以成為毒品。目前國家規定的相關藥品一共430多種,其中有精神抑制類、麻醉類等,必須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開具處方才能購買。(央視網9月27日)
藥品銷售本就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作為管制類精神藥品,更不可以隨便買賣。而在一些二手網絡平臺卻可以隨意買到精神抑制類、麻醉類等藥品,這顯然突破了藥品銷售管理規定,也蘊藏著極大的安全風險。
根據專家分析,在網絡上購買管制類精神藥物的,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為了不正當牟利,把它當做“毒品”使用。如媒體梳理統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信息發現,2019年8月至今年8月,兩年間共有231起涉及走私、販賣常見一、二類精神藥品的刑事案件宣判;另一種則是出現了精神上的焦慮癥狀,但因種種原因而未接受正規治療,卻選擇自行購藥服用的群體。這同樣非常危險,不僅存在安全隱患,甚至還可能形成藥物依賴,導致“成癮”。
因此,無論是從有效打擊毒品犯罪的角度,還是從確保精神疾患群體用藥安全的角度,都絕不能縱容精神類藥物在網絡平臺上被隨意銷售的亂象。一方面,相關平臺應該強化對于違規違禁品銷售的封堵力度,加大審核和干預,最大限度壓縮違規銷售藥物的網絡空間。同時,也應該和相關執法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及時根據網絡線索順藤摸瓜,共同打擊違規銷售藥品的網絡黑產;另一方面,針對部分精神疾患群體的用藥安全問題,也應該加強科普宣傳和相關醫療服務建設,進一步滿足正常的治療需要。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郁癥,近10年來患者增速約18%。根據估算,目前我國的泛抑郁人數接近1億。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對于精神藥物有著不可小視的剛需。但是,由于對于精神疾病缺乏科學認知,或是擔心被歧視,相當一部分患者都選擇私自購藥服用,如此前有統計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正確就診率不足10%,這無疑為違規銷售精神類藥物的網絡黑產提供了市場。因此,要徹底遏制網絡違規售藥行為,從源頭減少一些患者的用藥和就診誤區,也是必不可少的配套工作。
對此,首先需要加大對于精神疾病的社會科普力度,以在提升患者科學認知的同時,也減少社會對于精神疾病的歧視與誤解,真正剔除患者正常求醫問診的社會壓力。其次,則要有效增加精神疾病醫療資源方面的投入。有數據顯示,中國精神科醫生缺口達到40萬人,且多數醫院都未開設相關精神疾病門診,這無疑增加了患者的就醫難度,也在客觀上將不少患者推向了私自購藥服用的危險境地。
如今,相當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的正常治療,仍處于不被“看見”和正視的狀態,乃至他們的用藥都是求助于“地下”灰色市場。要真正遏制這個龐大的灰色市場,在打擊、規范的同時,更要讓精神疾病患者能夠真正走到陽光下,不受壓力地、便利地問診求藥。要實現這一目的,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