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9月20日電 (劉心羽梁欽卿)19日,首屆長江國際免疫治療峰會在重慶開幕,7名兩院院士、50余名產業界和科學界頂級科學家參會,聚焦“免疫力解碼免疫力經濟”,圍繞免疫治療主題及前沿進展,共同探討國際免疫治療新理論、新技術、行業發展新趨勢,探索“政銀服產學研用”全創新鏈條的融合發展新機制。

長江國際免疫治療峰會由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吳玉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晨發起,將聯合南京、武漢、蘇州等長江流域城市,打造免疫治療產業支撐平臺,促進生物治療產業發展進步。首屆峰會由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生物醫藥創新社主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市科學技術學會、重慶市免疫學會、重慶國際生物城承辦。

該峰會設置院士論壇、發展論壇、前沿論壇、思辨論壇。在開幕當天的院士論壇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南以《疫情下的生物技術藥物轉化新策略》為題,現場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目前,全球疫苗接種超過56億次,新冠變異毒株Delta流行已超過130個國家、Lambda流行超過30個國家、Mu流行超過50個國家。”他指出,普通新冠病毒的潛伏期是14-15天,新冠變異毒株的潛伏期為2-3天,7-14天為新冠變異病毒患者輕重癥轉化分水嶺。

“講話1分鐘大約會產生1千個氣溶膠,大部分在5微米以下,還有的在1微米以下。”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寧一圍繞《共患病毒病與綜合防控》主題,認為國內人用疫苗市場未來趨勢有:一類疫苗主體迭代、逐步對標國際標準;二類疫苗品種迅速成長;多價苗替代低價苗、多聯苗替代單苗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針對《合成免疫學與免疫細胞治療》介紹,合成免疫學是前沿免疫學理論與現代合成生物學技術高度融合交叉的新興學科,極大推動了重大疾病免疫治療現代理論、技術途徑和產品研發的飛速發展,旨在通過理性設計,重塑、糾偏、再造機體的免疫系統,實現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療和規模化產業化。

“核酸適體為精準藥物治療和臨床診斷提供革命性的新工具。”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講到,核酸適體具有高親和力、高特異性、靶標范圍廣等特點。

“免疫治療是現在醫藥產業的重要力量之一,2020年銷售的前十名藥物中有5個和免疫學相關。”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醫藥創新社理事長董晨說,“免疫反應過弱,可能會引起感染、癌癥等;而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過敏等。”。
“炎癥是人體對損傷的一種反應,是為了保護人體。”中國科學院院士卞修武講到,腫瘤血管病理學的目標在于腫瘤精準病理判斷和靶向治療。

記者了解到,本次峰會將持續至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將在20日的院士論壇中進行《基于傳統中醫藥打造世界級藥物》主題分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