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垃圾分類頻頻登上新聞熱搜,垃圾如何正確分類?垃圾分類,在分類環節給市民增加的時間成本,對于垃圾的科學處理又有什么重要意義?與隨手扔垃圾相比,環保意味著你的生活會變得不那么方便,環保就意味著你要承受相對來說更高的分撿垃圾成本。垃圾不會因為我們看不見就憑空消失,它們只是被轉移了而已。
王曦
畢業于清華大學。她是央視年度紀錄片《創新之路》的特邀海外研究員?,F回國,創立國內首家以循環方式解決一次性垃圾問題的平臺——VLOOP蔚路循環。
精彩觀點
請看一個關于人類垃圾產出量的“時間軸”——在2000年以前,我們每個人每天產生1斤左右的垃圾;現在每人每天產生約2斤的垃圾。據預測,2050年,每個人每天可能要產生5斤的垃圾。
今天,我們需要理解最重要一件事:環保意味著你的生活會不那么方便,意味著你要承受相對來說更高的成本。對于垃圾處理,如果我們不能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也許有一天,當您推開窗戶,遠處的山巒上有著白色的垃圾袋;不可降解的固廢垃圾讓清澈秀美的河流被淤塞而變黑發臭;土壤也不能種植莊稼和蔬菜瓜果了,因為土壤已被垃圾侵蝕變為“有毒土壤”!
為什么垃圾變得越來越多?
日常生活中我們制造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就看不見了,眼不見心不煩,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花多余的一秒鐘去想,這個垃圾跟我們自己到底有什么關系?其實,垃圾不會因為我們看不見就憑空消失,它們只是被轉移了而已。
住建部的一個文件顯示:實際上我們大中型城市近三分之一的區域都已經被垃圾所包圍。
過去這十幾年,我國經濟發展非常快,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現代人從最初只能滿足溫飽到現在物質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買越來越多的東西,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要求生活越來越便利,但我們自己變得越來越懶,所以越來越多的一次性物品替代了原來使用很久的物品。
在2000年以前,我們每個人每天產生1斤左右的垃圾,現在每人每天產生約2斤的垃圾。據預測,未來我們每個人每天可能要產生5斤的垃圾。這個數據大家可能沒辦法直觀感受這意味著什么,換一種表述方式:假設到2050年,中國有8億城鎮居民,每個人每天產生5斤垃圾,它意味著:一天全國8億城鎮居民產生的垃圾就可以填滿150個西湖。
垃圾沒有地方可以埋了,怎么辦?拿去燒吧!2000年以前,國內只有兩座垃圾焚燒廠;現在我們有418座垃圾焚燒廠,接下來計劃建到585座,如果到了2050年,我們垃圾焚燒廠可能要建到1000座。
沒有人希望垃圾焚燒廠建在自己的家門口,這是在全球范圍內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還有一個學術詞匯叫作鄰避效應,即“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在我家后院建垃圾處理廠。
王久良導演在調研中國垃圾村時拍攝過讓人觸目驚心的照片。
其中一張是小姑娘正在梳妝打扮,她手里的木梳沾了處理完垃圾的污水,去梳理自己打結的頭發;還有一個小男孩從廢棄的塑料垃圾堆里面撿到一個醫療針頭去抽水喝。
我相信大家看到這些圖片的時候,都跟我一樣,感到震驚和心痛。同時不禁發問,我們制造的那些垃圾最后去了哪里?被怎么樣處理了?
我們每個人每扔掉一個垃圾,這個世界上就一定有一個人在為它受罪。垃圾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還涉及到社會公平。對于所有人來說,呼吸同一片空氣,看著同一片藍天,面對環境污染的時候,有任何人敢拍著胸脯說“我可以幸免”嗎?
3R理論是減少垃圾“井噴”的門道
過去這幾年,垃圾增量的80%到90%來自于我們每天“買買買”造成的快遞包裝垃圾和“點點點”帶來的外賣餐盒垃圾。去年一年,我們消耗245億個一次性快遞塑料袋。245億個只使用了一次就撕掉了、扔掉了的快遞塑料袋。直觀來講,我們把這些塑料袋一個個排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280圈。
可能很多人說,為什么不把塑料扔到垃圾焚燒廠燒掉呢?塑料燃燒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包括二 英在內的致癌物質。如果垃圾焚燒廠要求非常嚴格的話,送進垃圾焚燒廠的垃圾首先一定要把塑料挑出來。
質疑垃圾焚燒廠不行,很多人提議使用可降解塑料。但是現狀是,有的市民在網上買了一個據稱3個月可以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可埋了290天后挖出來的可降解塑料袋,除了部分地方破了之外,幾乎沒有看到降解的跡象。
因為可降解有嚴格的降解條件,如果我們希望這些降解塑料袋降解,必須把它分出來送到高溫、高濕的堆肥廠里才能實現所謂的降解。
如果焚燒不合適,可降解塑料也不是正確的方式,那么到底該怎么解決一年245億個快遞塑料袋呢?
環保領域有個很知名的3R理論,最優先的就是Reduce,即從源頭上減量,拒絕買買買,但是這點很無奈,哪怕我自己少買東西,我也沒有任何權利去干涉大家買東西。第二步是Reuse,即如果你必須要買東西,盡量用得久一點,重復使用它。如果最后這個東西不得不廢棄了,我們希望它可以Recycle,即材料可以回收回來,通過一定的處理再制成新的東西。
如果我們可以提供一種循環使用幾十次,最后廢棄了還能比較妥當地處置掉、回歸自然的產品,這個問題不就可以得到妥善解決了嗎?于是我們推出了小藍袋、小藍桶和整套的循環體系。
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重要的一個細節,如果真的希望這個小藍袋實現循環使用50次,進而替換50個一次性塑料袋,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消費者收到了這個循環袋一定要把它歸還,如果不歸還,所有前面的50次的努力、所有的環保和美好的愿景都是空的。
明天,莫讓子孫為我們今天亂丟垃圾而遭罪
有朋友說,現在用快遞塑料袋撕爛后就扔掉多方便,如果還要歸還就太麻煩了。
我們正在努力讓整個歸還變得簡單。比如,把用于歸還袋子的循環桶放在你取快遞的地方或者你上班途經的路上。但是無論我們做的多么簡單,也比你扔掉一個垃圾要困難。
有人或許也在想,既然歸還了,我做環保了,你要不要給我獎勵?
現在最常使用的規格尺寸的快遞塑料袋,算上運費在內,大概一個一毛錢或兩毛錢。但是我們把快遞的這個循環袋歸還以后,需要專人統一收集處理再派發給賣家,每一次都會產生5毛錢的成本。如果我們采用獎勵的方式做環保,它可持續嗎?
可以這樣解釋:2019年馬云先生的身價是2387億。假設今天馬云先生也聽到我的演講,他也愿意支持我做環保,把所有的錢都捐出來用于解決快遞塑料袋垃圾問題。
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如果未來一年網購產生500億個快遞塑料袋,環保成本就是一年250億元。即便馬云先生把所有的錢交給我鼓勵大家做環保,也只能維持9.5年。
今天,我們需要理解最重要一件事:環保意味著你的生活會不那么方便,意味著你要承受相對來說更高的成本。否則,那就是隨地扔垃圾,所有美好的環保方案都沒有辦法可持續運行下去。
假設人人都參與進來,我們一年制造的500億個的快遞塑料袋都被循環袋替換,就相當于一年種4億棵樹,一年減少150萬噸塑料,相當于阻止了1.4座景山那么多的快遞塑料袋垃圾。
其實你知道,我們每扔掉一個快遞塑料袋,這個世界上就會有人為此受更多的罪。
其實你知道,我們現在假裝漠不關心,假裝看不見,我們的子孫后代卻要在未來為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