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中草藥名稱。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綠色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的狼把草或地下莖。綠色植物蜈蚣草,遍布于在我國華中、西北及陜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中國臺灣等地。具備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祛毒除蟲之作用。主冶風濕病骨筋疼痛,腰痛,肢麻伸屈不好,中風偏癱,跌打,發燒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癥,蛇蟲咬到。
作用
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祛毒除蟲。
主冶
風濕病骨筋疼痛,腰痛,肢麻伸屈不好,中風偏癱,跌打,發燒感冒,痢疾,乳癰,瘡毒,疥瘡,蛔蟲癥,蛇蟲咬到。
有關搭配
1、治療風濕發麻,小公牛肋巴15g,小血藤9g,追風傘(一把傘)9g,泡藥酒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跌打,小公牛肋巴、酸漿草各適當。搗敷傷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癤瘡,小公牛肋巴30g,野菊花15g,蒜頭桿15g。煎水外洗。(《四川中藥志》1982年)
4、治無名腫毒,小公牛肋巴15g,鏵頭草15g,蒲公英花15g,伏苓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5、治痢疾,蜈蚣草30-60g。泡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6、治尿道感染,大蜈蚣蕨15g。石韋15g。泡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7、治流感,蜈蚣草9g,板藍根沖劑15g,射干6g。泡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8、冶疥瘡,蜈蚣草60g,一掃光120g,蒜頭桿(干片)120g。煎水清洗,每天3次。并口服消毒劑,伏苓、白鮮皮、蒲公英花各30g,八爪金龍12g。煎水服,每天3次。(《貴州民間藥物》)
9、治蛔蟲癥,(蜈蚣草)地下莖6-l2g。水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使用方法使用量
口服:煎湯,6-12g。
外敷:適當,搗敷;或煎水熏洗。
收集生產加工
全年平均可采摘,清洗,鮮用或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