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全面跨代遺傳變化圖譜繪成
由美國猶他大學健康中心、華盛頓大學、PacBio公司及其他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多種DNA測序技術,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跨代遺傳變化圖譜。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某些部分的變化速度遠超之前的認知,為深入探究人類疾病與進化的根源提供了新視角。該研究成果23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通過比較父母
由美國猶他大學健康中心、華盛頓大學、PacBio公司及其他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多種DNA測序技術,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詳盡的跨代遺傳變化圖譜。這項研究揭示了人類基因組某些部分的變化速度遠超之前的認知,為深入探究人類疾病與進化的根源提供了新視角。該研究成果23日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通過比較父母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英國《自然》網站近日報道了迄今最大的生物學人工智能(AI)模型Evo 2。該模型基于12.8萬個基因組的數據進行訓練,具備從頭編寫整個染色體和小基因組的能力,為設計全新基因組開辟了一條新路。在前一代模型Evo 1的基礎上,來自美國弧形研究所、斯坦福大學和英偉達公司的科學家攜手
潮熱、睡眠障礙、情緒波動……這些都是女性在更年期出現的癥狀。面對更年期挑戰,許多醫生建議女性接受這一過渡時期可能帶來的痛苦及潛在的健康隱患。事實上,更年期還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癥及記憶力衰退等多種疾病的風險。然而,經歷更年期的女性通常沒有多少醫療方案可選。一些口服避孕藥能調理激素水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創造了一種新的人工微型電機。它的設計靈感來源于人體內的蛋白質,通過模仿“驅動生命”的自然機制,將化學能轉化為機械運動。相關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團隊通過模擬生物學中使用的分子機器——那些負責運輸物
三四十歲,是人生的黃金年齡,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說明來到這個階段,就應該樹立人生的目標。對健康而言,三四十歲也是一個黃金階段,如果這時候還沒有意識到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等到了人生的“下半場”,很可能會追悔莫及。最新研究發現,擁有5個健康生活方式,能延長預期壽命,年輕人趕快學起來!生活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款新型高速3D打印機。這款先進的生物打印機利用“動態界面打印”技術,巧妙借助聲波,能在幾秒內快速精準構建并打印出3D細胞結構。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雜志。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為癌癥研究提供了一種精準復制特定人體器官和組織的利器,將極大提
科技日報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飲食限制可以延長小鼠壽命,但其對健康的種種影響卻未必與長壽同效。遺傳因素對壽命長短的決定作用可能比飲食干預更大。這些發現進一步闡釋了飲食限制與壽命之間的復雜關系。飲食限制包括熱量限制和間歇性禁食,其在改善人類健康和壽命方面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領導的一個團隊,在已知的蚊子“感覺能力清單”中又新增加了一項——紅外輻射感知能力。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埃及伊蚊等蚊子利用多種線索從遠處定位宿主。這些線索包括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氣味、視覺、皮膚散發的對流熱以及人體散發的濕度。然而,這
據新一期《自然》發表的研究,早期小型哺乳動物的壽命和發育期可能比體重相近的現代哺乳動物更長。現代哺乳動物通常在幼年生長迅速,但成年后就停止生長。與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相比,成年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通常發育迅速、成熟更早、壽命更短、產仔更多。哺乳形類(早期哺乳動物及其已滅絕近親)成體體重很小,不到100克
新一期《自然》發表的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成果,報告了一種加速外骨骼機器人控制系統開發的模擬框架,其有助于推動外骨骼裝置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外骨骼機器人能顯著提升人類運動,恢復殘疾人士的運動能力。不過,當前的控制器在匹配不同個體需求和復雜的人體運動時仍面臨挑戰。它們通常需要開展大量的人體測試,依賴手工制
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藥開發。但如果這篇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涉及學術造假呢?當地時間6月5日,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宣布,這篇
【瞧!我們的前沿科技】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繼2019年發布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芯片“天機芯”之后,該校精密儀器系類腦計算研究團隊在類腦視覺感知芯片領域再獲新突破,研制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該芯片可在極低的帶寬和功耗代價下,實現每秒10000幀的高速、10bit的高精度、130dB的高
1961年,美國生物學家倫納德·海弗里克和保羅·穆爾黑首次描述了衰老細胞。這些細胞潛伏于人體全身,不再分裂,喪失功能,是導致人體衰老的原因之一。這些細胞還會釋放出有毒物質,降低人的認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使人罹患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肺病、慢性腎病、糖尿病、心臟病等。英國《自然》雜志網站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中心小學通航校區學生使用可折疊課桌椅午休。新華社發(謝尚國攝)【長知識】當你甜蜜入夢時,大腦并沒有閑著,正在進行一些重要的后勤維護工作,比如加強認知、鞏固記憶等。一項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的研究就發現了睡眠中大腦進行垃圾清除的重要機制。大腦在白天消耗能量和吸收營養物質時
科技日報北京2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一項最新研究中,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全民研究計劃“我們所有人”中近25萬名參與者的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他們發現了超過2.75億個以前未報告的基因變異,其中近400萬個變異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潛在影響。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9日出版的《自然》雜
新華社廣州2月1日電(記者肖思思、馬曉澄)記者2月1日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獲悉,我國科研人員北京時間2月1日凌晨在國際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文章,揭示了人類遺傳因素和母體子宮內環境對子代健康的影響,為更好地認識母兒健康的代際傳遞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法學支撐,也為研究宮內暴露、遺傳和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西北大學、波士頓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從人腦中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能夠進行更高層次思維的新型突觸晶體管,可像人腦一樣同時處理和存儲信息。在新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證明晶體管對數據進行分類的能力,超越了簡單的機器學習任務,并且能夠執行聯想學習。研究成果20
經常獨處者“容易孤獨”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誤解。一項國際新研究顯示,適當獨處可有助緩解現代生活的壓力,讓一些人感覺更加自由。這項由英國雷丁大學、荷蘭蒂爾堡大學、英國杜倫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的子刊《科學報告》上。該研究的最初目的是尋找是否存在一個“臨界點”,即每天獨處多
科技日報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志6日發表的一篇生物科學論文首次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分析人體器官的老化,其可更好地預測疾病風險和老齡化影響。這項對逾5000人的調查分析顯示,其中近20%的人表現出某一器官明顯加速老化,這表明可能存在器官特異性疾病,或增加其死亡風險。老化造成組織結構和功
【今日視點】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而今年又正值一個關鍵節點:與艾滋病相關的死亡人數自2004年的峰值以來下降了近70%,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處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盡管如此,在2022年,艾滋病依然每分鐘就會奪去一條生命。近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向2023世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系列實驗研究顯示,在牛肉和牛奶中發現的十八碳烯酸(TVA),可通過激活應對腫瘤的免疫細胞,靶向幾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進一步研究發現,該物質可與現有療法協同發揮作用,對抗癌癥。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自然》雜志。為深入研究食物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創建了一個由255種營養
近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一篇文章稱,長期被用來衡量肥胖的關鍵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存在缺陷。BMI是世界衛生組織官方認可的肥胖篩查指標,BMI與身高體重相關,其數值在18.5至24之間為體重合理,低于18.5為體重過低,高于24為超重,高于28為肥胖。現有研究證實,BMI數值高與糖尿病、
·BMI并不測量體脂,它也忽略了一些其他影響健康的因素,如年齡、性別和種族等,因此并不是所有BMI高的人都健康狀況不佳或死亡風險更高。·由于BMI是根據白人的測量數據開發的,有色人種“不太適合這些參數”。與白人相比,BMI指數較低的亞洲人患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更大,這可能是由于體脂百分比和分布的差異。
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官網20日報道,該校和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的科學家借助機器學習技術,識別出了290個新的蛋白質家族和一個類似花朵形狀的新蛋白質折疊。相關論文發表于最近的《自然》雜志。在過去幾年里,“阿爾法折疊”徹底改變了蛋白質科學。這種人工智能工具利用科學家在過去50多年收集的蛋白質數據進
《自然》一篇最新論文描述了小鼠母親響應幼崽呼喚背后的神經回路。科學家認為,這一機制對于隨時間推移維持小鼠的母性照料很重要。催產素(oxytocin)已知對母體生理和行為很重要,例如,它在分娩和哺乳期間的排乳中都起著作用。在人類中,嬰兒哭鬧就是痛苦的有力信號,大多數養育嬰兒的母親會對哭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