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精準腸道菌群移植能夠有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人體內腸道菌群種類繁多,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糖尿病、肝病、肥胖癥、精神疾病、腫瘤等均密切相關。”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廖麗君日前在北京一場醫療學術大會上指出。資料顯示,腸道菌群形成的微生態功能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承擔著人體70%的免疫功能,一旦發生異常,可能導致癌癥、免疫缺
“人體內腸道菌群種類繁多,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糖尿病、肝病、肥胖癥、精神疾病、腫瘤等均密切相關。”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廖麗君日前在北京一場醫療學術大會上指出。資料顯示,腸道菌群形成的微生態功能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承擔著人體70%的免疫功能,一旦發生異常,可能導致癌癥、免疫缺
當前我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近期多地出現強降水天氣,洪澇災害頻發。災害發生后,由于供水系統毀損、居住條件受到破壞、人群與病媒生物的接觸機會增多等因素影響,極易發生各類傳染病疫情,其中腸道感染時有發生。那么,腸道感染的癥狀有哪些?應該如何治療?洪澇災害后又該如何預防?針對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
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左濤研究員團隊在《柳葉刀·微生物》上發表綜述,揭示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和腸道穩態的重要作用。腸道真菌菌群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一個微小但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參與調節宿主免疫同源性、病理生理過程以及共存于腸道的細菌微生物組的組裝。過去十年里,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健康和多
“果凍中的增稠劑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嗎?”“食用鹽、醬油、食醋屬于食品添加劑嗎?”……在中國科技館“健康中國 食品安全”展區里,不少與“舌尖安全”相關的關鍵詞解釋、科學辟謠引人駐足。“原來只要在果凍中按標準添加增稠劑,不僅安全,還能改善腸道微生態呀!”不少參與食品科普知識小測驗的觀眾們發出感嘆。9月1
有望干預治療營養不良、代謝綜合征和神經系統疾病 改變腸道菌群的靶向性食品成為益生菌產業新方向行業動態過去提起益生菌,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調節腸道菌群,而最近飲食行業關于益生菌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5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承辦的第十六屆益生菌與健康國
自閉癥的發生可能是在基因易感的基礎上,在人1—3歲免疫建立的關鍵時期,由環境因素引起免疫紊亂和腸道微生態失衡,改變了胃腸道和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導致慢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炎癥,從而影響神經形成、遷移及突觸的建造。——尤欣 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美國自閉癥2020年報告》顯示,根據2016年的數據,每
受訪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 左小霞韓國嶺南大學研究小組一項研究表明,酸奶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呈負相關,即攝入越多,風險越低,在按照攝入量多少所分的四個組中。攝取量最多的組比最少的組糖尿病風險降低27%。而酸奶對于已患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好處。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告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