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便民生活圈:城市治理更加以人為本
【專家學思】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城市更宜居、更包容、更智慧,成為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提出“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既是彌補社區功能缺陷、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短
【專家學思】 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讓城市更宜居、更包容、更智慧,成為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命題。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提出“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既是彌補社區功能缺陷、補齊基礎設施和服務短
衣服破洞,卻找不到可以修補的店鋪;午餐時間,不想吃外賣,卻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堂;孩子尚小,周邊沒有合適的托育之處……近年來,國內城市快速發展,設施老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均、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逐漸顯現。 日前,商務部等11部門印發通知,推廣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
本報重慶11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今天,全國智慧醫保大賽頒獎典禮在重慶舉辦,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新生兒參保率比去年翻一番。國家醫保局在調研中發現,有些地方對孩子的名字特別重視,起名的時間可能會超過半年,這導致新生兒在原來的制度下參保困難。近年來,國家醫保局持續推進新
出行前關注當地的防控政策,旅行中就餐時做好個人防護,到達后配合當地各項防疫要求,已經成為防疫常識、共識;返京后主動向社區單位報備個人行程,有疑似癥狀不自行購藥、服藥,居家觀察不參加社會活動等,已經成為防疫潛意識。不斷鞏固這些常識、共識和潛意識,有利于人們在不搞“一刀切”背景下理性評估風險,讓防疫力度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口、產業、服務、基礎設施等向城市匯聚,城市成為資源要素匯聚的高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與此同時,城市風險愈加呈現出多發性、疊加性、傳導性等復雜特征,一些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不斷增加。自然災害、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公共沖突、環境污染等,常常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建設韌性城市是
貴報9月22日刊發的評論《利用城市邊角地解決“去哪兒健身”難題》,提出了以“新體育空間”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努力方向。“新體育空間”不僅有助于它提升人居環境的品質,豐富城市生活體驗的內容,而且在城市“邊角料”向體育健身“金邊銀角”的轉變過程中,也提升了城市治理和服務的能力與效率。把城市里的空閑地、邊角地
“對兒童友好的城市,必定是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友好的城市。”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深信。從四年前一個很少有人知曉的概念到如今全城的共識和集體行動,在吳以環和同事們的努力推動下,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在深圳逐漸深入人心。“兒童是城市未來的主人,城市建設應更適合兒童成長、更好地保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