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人口、產業、服務、基礎設施等向城市匯聚,城市成為資源要素匯聚的高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與此同時,城市風險愈加呈現出多發性、疊加性、傳導性等復雜特征,一些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不斷增加。自然災害、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公共沖突、環境污染等,常常影響著城市的發展。
建設韌性城市是城市發展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的體現。2020年10月,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要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
當前,我國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積極發展成效,但還存在水平分化、內部不均衡等與城市高質量發展不匹配不適應的情況。比如,在一些城市由于存在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建設滯后、應急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城市內澇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建設韌性城市、增強城市“免疫力”,顯得更為迫切。
城市風險的發生時間、作用范圍、實際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這就決定了建設更具“免疫力”的韌性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以人為本、因城施策,全面治理、精準發力,切實提升城市應對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災害與危機的預防、抵御、恢復和重建能力。
城市的韌性體現于文化、經濟、社會、環境、形象、組織等多個指標要素。建設更具“免疫力”的韌性城市,一方面,要從政策制度、文化觀念、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社會管理、工程技術等空間要素進行系統建構;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市民群眾等主體要素,凝心聚力、緊密配合、協調聯動,共同推進韌性城市建設。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建設更具“免疫力”的韌性城市,必須樹立全局意識、整體理念,從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場景著眼,從事前、事中、事后等時間要素著手,進行全周期閉環管理系統建構。做到事前強化預警處置,精準摸清消除既有“風險存量”,有效遏制潛在“風險增量”;事中強化協調聯動,做好積極應對;事后重建恢復,做到迅速及時、有序有力,動態互補、有機銜接。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城市的做法,就體現了建設韌性城市的規律特點和內涵要求。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設韌性城市、增強城市“免疫力”,要培育、強化市民良好的心性心態,讓“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成為普遍共識和實際行動。(梁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