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2025年醫學發展的11項臨床試驗
《自然·醫學》雜志近期邀請全球11位頂尖研究人員,評選出一份榜單,列出了未來一年可能對醫學產生影響的11項臨床試驗。他們強調,這一榜單并非獎項或排名,而是對醫學領域重要進展的探討。《自然·醫學》高級編輯本·約翰森表示,這一榜單反映出世界在2025年面臨的令人擔憂的健康挑戰,旨在探索肥胖、癌癥、營養不
《自然·醫學》雜志近期邀請全球11位頂尖研究人員,評選出一份榜單,列出了未來一年可能對醫學產生影響的11項臨床試驗。他們強調,這一榜單并非獎項或排名,而是對醫學領域重要進展的探討。《自然·醫學》高級編輯本·約翰森表示,這一榜單反映出世界在2025年面臨的令人擔憂的健康挑戰,旨在探索肥胖、癌癥、營養不
“不學習、不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將被社會發展所拋棄。”近日,在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多組學大數據與醫學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信息學家陳潤生在作主旨報告時說。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2023年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位居全球第二。越來越
岳東升擅長用各種各樣的手術刀與腫瘤交鋒。35歲那年,他成為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肺部腫瘤科最年輕的帶組醫生。他的刀法精準,在達芬奇機器人、胸腔鏡等前沿技術的加持下,已主刀4000多例胸外科手術。但他覺得,這還遠遠不夠。手術做得幾近完美,可為什么有些患者治療效果更好一些、術后生存率更高一些,有的卻不然?
由30位粵港澳大灣區腫瘤專家組成的“精準腫瘤醫學工作小組”(簡稱小組)23日在香港表示,經過近兩年研討,小組近日在美國《精準腫瘤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布《大灣區精準腫瘤醫學共識文件》(簡稱文件),就精準腫瘤學未來發展以及建立標準提出倡議。資料顯示,粵
2023中關村論壇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26日在北京舉辦。中外專家學者以腦科學、基因科學與超級計算機技術的深度融合為細分話題,聚焦前沿科學技術成果,共同探討科技引領人類社會發展新趨勢,為破解更多人類疾病難題提供科技支撐。 北京航星機器制造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劍鋒在論壇上表示,中關村
【健康中國·大家談】 人民健康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標志。全面對標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要求,走好醫學高質量發展道路,是醫學院校、醫院及全體醫學人的使命擔當。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附屬醫院作為中國現代醫學的高地和重鎮,不僅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探索和開創醫學的中國式現代
來自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的醫生(左一)與寧夏同心縣人民醫院醫生交流患者病情。新華社發一名醫務人員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前豎起拇指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勁(2020年2月12日攝)。 新華社發學醫者,應當對醫學有一個相對完整、逐漸深入的認識。但是醫學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衛生、健康究竟是什么含義呢?醫學、衛生、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17日電(記者 張尼)“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根據醫學發展規律和趨勢,亟待建立完善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并設立專門的國家醫學健康科學基金。”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17日在北京表示。17日,首屆中國醫學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供圖)17日,以“擘畫新時
世衛組織報告:傳統醫學和補充醫學在170個會員國得到應用 新華社青島6月12日電(記者田曉航、姚雨璘)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實現全民健康——傳統醫學”分論壇上,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補充醫學與整合醫學處處長張奇說,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2019年傳統和補充醫學全球報告》,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