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有“醫”靠
“嘀嘀嘀……”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響起,在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田口鄉衛生院智慧醫養中心5G智慧醫養管理綜合服務大屏幕上,彈出了5號樓1層106房間老人朱美心率異常的提醒界面,當班醫生張全春、護士王慧麗立即起身前去查看,為老人做了心電圖檢查,安撫情緒并妥善給藥。“2023年我們縣總人口數為96.1萬人,常住
“嘀嘀嘀……”一陣急促的警報聲響起,在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田口鄉衛生院智慧醫養中心5G智慧醫養管理綜合服務大屏幕上,彈出了5號樓1層106房間老人朱美心率異常的提醒界面,當班醫生張全春、護士王慧麗立即起身前去查看,為老人做了心電圖檢查,安撫情緒并妥善給藥。“2023年我們縣總人口數為96.1萬人,常住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每天上午八點,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相山鎮浯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者陳筱媛都會準時出現在“幸福之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拿上食堂大師傅精心準備的早點,為村里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送去熱氣騰騰的早餐。“2023年末,撫州全市常住人口356.26萬人,60歲
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油竹街道居家養老中心,養老管家為老人佩戴智能手表,用于監測日常血壓、心率。 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新年伊始,“銀發族”收到政策“大禮包”。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發布的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
養老事關民生,加強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公布了10件高質量審議代表議案、辦理代表建議典型案例,“加強高素質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 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位列其中。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了完善養老服務政策措施、提高
面對老齡化背景下的民生關切,未來還需進一步提升資金長期投資能力,以匹配更高的個人養老資金配置需求。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金融機構在養老金融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形成了多向發力的格局。 多向發力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持續豐富產品供給。例如,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實施一年多來,各類金融機構已經有741只個人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記者王媛媛、陳碧琪)當前,養老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了適應老年人的需求,異地養老正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冬南夏北”候鳥式養老方式。老年人在異地養老最關注什么?如何借助市場力量加大優質養老服務供給?如何在異地養老機制探索方面為全國提供經驗和模板?聚焦異地養老產
近期,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北京市民政局打造了全新的智慧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數字化平臺——北京養老服務網,該網站及配套的小程序今日正式上線運行,帶領市民開啟“北京養老”智慧新篇章。北京養老服務網涵蓋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養老助餐、養老政策、養老人才、養老志愿服務、京津冀養老、養老在線辦事、適老化產品、養老信息公
預計“十四五”末,本市老年人口將達517萬,人口老齡化水平將達到24%,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老齡事業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從推動“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試點進一步擴大,著力搭建全市統一規范的綜合為老服務平臺,到做好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
【代表委員手記】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解決好養老問題,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人均壽命延長,養老需求巨大、層次豐富。然而我國養老產業仍然存在規模較小、產業發育滯后的問題,還不能滿足居民實際養老需求。
2月12日,山東鄆城縣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和魏金蘭老人(右二)一起包餃子。新華社發 【問計民生】 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養老服務保障”,對“如何養老”這一人民群眾的關切事進行了科學長遠的規劃。 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怎樣提升養老服務,讓更多老年人健康快樂地度過晚年?今年全國兩會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作出部署,作為一名敬老院院長,更是一名90后,我很慶幸自己能夠成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些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敬老院的條件不斷改善。如今,敬老院每個房間都裝上了地暖,室內溫度保持在15℃至20℃,生活設施也大幅改善。我常常要求自己,要讓老人們在敬老
昨日,北京市創新完善養老服務模式試點在西城廣安門內街道正式啟動。聚焦當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本市提出就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推動實現養老服務全要素供給、全天候響應、全方位服務、全鏈條管理,通過服務模式創新,老人一鍵呼叫,即可將專業機構養老服務送進老年人家里。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
編者按 在剛剛過去的重陽節,城鄉社區、無數家庭、養老服務機構……處處洋溢著敬老愛老的溫馨情愫,“如何讓老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的話題也引發更多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2012年到2022年6月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從7.9億人增加到10.4億人。“十
“老去之后,我不想成為一座孤島。我們應當將我們生活的世界,改造成一個老年人也能夠安全、幸福地度過余生的世界。”今年年初,00后浙江大學生小潘在社交平臺豆瓣上寫下這番話,并創建了“‘適老化改造’促進會”小組。短短兩個月時間,小組吸引了兩萬余人加入。“有沒有老年人健身App”“馬桶邊扶手架求推薦”“怎樣
中國的養老需求是一個“棗核型”結構,處于棗核中部的老年群體,數量最多,處境也最為尷尬。其根本原因是針對普通老年群體的普惠型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推動普惠養老發展,一方面要強調對普惠服務能力的建設,另一方面要積極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發揮作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中國式養老難題,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一個話題。特
“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青少年,對自己的養老經濟來源更為擔憂。”日前,在一場線上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邱月提出這個判斷。在邱月開展的一項調查中,2018年有七成中國居民對未來的養老經濟來源表示擔憂,其中擔憂程度比較高的集中在30-59歲,而60歲以上人群的擔憂程度相對低一點。“從另外一個角度
近日,《北京市老年人養老服務補貼津貼管理實施辦法》正式印發,將向經濟困難、高齡、失能三類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補貼津貼,從10月份起實施。從高齡津貼到養老服務補貼,這一舉措不僅順應了社會發展和民意期待,也傳遞出濃濃的敬老愛老社會溫情,值得稱道。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快,建立覆蓋面廣、體系完備的養老制度
醫養結合: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養老需求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醫療康復保健與養老相結合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老人的養老及就醫問題,不僅讓群眾“老有所依”,更讓他們“老有所醫”。國家推行醫養結合,目
獨生子女如何給父母養老 全國兩會期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876名18~35周歲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78.8%的受訪青年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86.1%的受訪青年擔心父母的養老問題。針對這個年輕人普遍關心的養老話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中國青年網打造的談話類視頻節目“兩會青年說”,專門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