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茶的由來是利用中醫藥材中的各種清養胃陰的特性,來幫助養胃效果,使您享有一個健康的胃。養胃茶的由來是利用中醫藥材中的各種清養胃陰的特性,來幫助養胃效果,使您享有一個健康的胃。功效健胃,祛除胃脹氣,可治療霍亂、急性胃炎、胃痛。
喝什么茶健脾養胃?
紅茶
人在沒吃飯的時候飲用綠茶會感到胃部不舒服,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重要物質——茶多酚具有收斂性,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況下刺激性更強。而紅茶就不一樣了。
紅茶是經過發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氧化反應,含量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性就隨之減小了。紅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經常飲用加糖、加牛奶的紅茶,能消炎、保護胃黏膜,對治療潰瘍也有一定效果。
普洱茶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括腸通泄”,具有消食的功能。普洱茶味性溫和,在適宜的濃度下,飲用普洱茶對腸胃不產生刺激作用,甘滑醇厚的普洱茶進入人體腸胃后,能形成保護膜附著于胃的表層,因此,長期飲用普洱茶可起到養胃、護胃的作用。
普洱茶不僅口味香醇,對健康還頗有好處。大量的科學研究都指出,普洱茶能調節血液中的膽固醇以及脂肪的濃度,起到預防高血脂、動脈硬化的作用。沖泡方法對普洱茶口味的影響也很大。最好選擇紫砂壺,放入茶葉的量約為壺體積的2/5,加入沸水沖泡片刻即可。煮水時不宜過度沸騰,這樣水中的氧氣過少會影響茶葉的活性。
大麥茶
大麥茶還具有極為明顯的健脾作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因為各種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而出現有積食以及消化不良的情況。專家提醒,這個時候除了可以服用促消化藥物之外,大麥茶同樣具有促消化以及健脾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因為飲食過度而出現胸悶腹脹等癥狀的患者,只需要將大麥炒黑研磨服,便可以有效緩解不適癥狀。
尤其是對于小兒以及老年人等脾胃功能比較虛弱的人群,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多喝些大麥茶,以此來起到調養脾胃的作用,從而預防各種腸胃疾病。
大麥芽性涼、味甘、咸,歸脾、胃經,具有益氣寬中、消渴除熱、并且有回乳的功效;對滋補虛勞、強脈益膚、充實五臟、消化谷食、止瀉、寬腸利水、小便淋痛、消化不良、飽悶腹脹有明顯療效。大麥芽可回乳或減少乳汁分泌,故婦女在懷孕期間和哺乳期內忌食。
茉莉花茶
茉莉花最主要的藥用功效,那就是理氣解郁了。除了理氣開郁外,茉莉花的另一個主要功效,就是化濕和中,中指的是處于中焦的脾胃,由于茉莉花具有性溫的特點,所以是一種健胃的常用食品和飲品。多食用或者飲用一些茉莉花茶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調理方式。
談談科學飲茶與養生
1、茶對人體有何保健功能?
茶對人體的生理調節功能除了早期就眾所周知的提神、明目、益思、除煩、利尿外,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對茶葉研究的深入,它對人體的生理調節作用,特別是對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后引發的人體代謝不平衡的調節功能不斷被人們認知。一是殺菌抗病毒,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茶葉對腸道內微生物環境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對霍亂弧菌、痢疾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害細菌有很強的殺菌和抑菌作用,一般飲茶濃度就能達到這種殺菌效果;另一方面,茶對維持腸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雙歧桿菌有促進生長和增殖的功效,有利于提高腸道免疫力。茶對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病菌也具有很強的抗御和抑制作用,特別是綠茶作用強于其它茶類。二是抗衰老,增強免疫力,茶葉中的茶多酚、VC、Ve都是抗氧化活性很強的物質,能有效地清除造成人體衰老的過量的自由基。飲茶還能提高人體的白血球和淋巴細胞數量和活性,增強免疫力。三是降血脂、降血糖。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茶多糖,兒茶素能抑制人體細胞中膽固醇的合成,因此飲茶可降低血漿中膽固醇總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兒茶素和茶多糖都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水平。此外,飲用綠茶、烏龍茶還能有效地防治皮膚癌、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癌癥。
2、茶的種類有哪些?
茶葉因加工方式不同有很多種類,我國是世界上茶類最豐富的國家。茶葉最基本的種類有6種,即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綠茶是歷史最悠久的茶類,也是我國生產和國內消費最多的茶類,因其加工過程中不經發酵,所以保持了清湯綠葉的特征,茶葉特有的茶多酚以及維生素等物質保存得最多,碧螺春、龍井茶、雨花茶、毛尖、炒青、烘青都屬綠茶類。紅茶是明清時代產生的茶類,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廣的茶類,歐美國家以飲用紅茶為主。紅茶在加工中經完全發酵,茶多酚被氧化為具紅色和黃色的產物,形成了紅湯紅葉的特征,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茶鮮葉中不具有的香氣物質。烏龍茶是發源于福建省的半發酵茶,其典型的特征是綠葉紅鑲邊,具有馥郁的花香,福建的安溪鐵觀音、大紅袍,廣東的鳳凰水仙,臺灣的凍頂烏龍都屬這一類茶。黑茶是另一類重發酵的茶類,因原料粗老,發酵時間長,葉色油黑或黑褐,所以稱黑茶,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普洱茶是特種黑茶,香味以陳香為好,在港澳地區、東南亞有廣泛的市場。白茶和黃茶都屬程度較輕的半發酵茶,產地局限,產量和消費群體很小。
3、如何科學泡茶?
飲茶講究色香味,從保健的角度來講,還需要盡量保存茶葉的有效成分。好茶必須用好水和好的茶具,一般而言,水要求用鈣、鎂等礦物質含量低的軟水,南京地區的自來水煮沸后就能滿足要求。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茶具,綠茶、黃茶、白茶用無色玻璃杯,花茶、紅茶用有蓋瓷杯,烏龍茶、普洱茶用紫砂壺。泡茶的方法更加重要,科學泡茶有三要素,一是茶葉與水的比例,二是水的溫度,三是沖泡時間和次數。不同的茶葉三要素掌握程度不同,一般紅、綠茶用茶3克左右,加水150—200毫升,最好分步加水,也就是茶葉放入杯中,先加三分之一的開水(高檔細嫩的綠茶如碧螺春、雨花茶需將沸水溫度降低至80℃左右),2—3分鐘后再加開水至150-200毫升,2分鐘以后即可飲用,當茶水還剩三分之一時加水泡第二次,一般沖泡3次,茶葉中的可溶性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等90%以上都泡出了,應將茶渣倒棄。烏龍茶、普洱茶一般用茶6—10克,沖泡前先用沸水溫燙茶壺,再放入茶葉,加水200毫升左右。烏龍茶每次沖泡的時間較短,沖泡次數可以多一些,第一次沖泡1分鐘后就可以將茶水倒至配套的小杯中飲用,第二次沖泡1分半鐘,第三次2分鐘,第四次2分半鐘,時間隨次數而增加,可以保持前后每一次茶湯濃度均勻。。
6、特殊人群飲茶有哪些禁忌?
兒童適量喝一些淡茶(為成人喝茶濃度的三分之一),可以幫助消化、調節神經系統、防齲齒,但若喝濃茶,可能引起兒童的缺鐵性貧血。
孕期、哺乳期婦女忌飲濃茶和茶多酚、咖啡堿含量高的高檔綠茶或大葉種,以防止孕期缺鐵性貧血,哺乳期婦女飲濃茶使過多的咖啡堿進入乳汁,會間接導致嬰兒興奮,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老年人飲茶有益于健康,但要適時、適量、飲好茶。老年人吸收功能、代謝機能衰退,粗老茶葉中氟、鈣、鎂等礦物質含量較高,過量飲用會影響骨代謝。老年人晚間、睡前尤其不能多飲茶、飲濃茶,以免興奮神經、增加排尿量,影響睡眠。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適量持久的飲茶有利于心血管癥狀的改善,降低血脂、膽固醇、增進血液抗凝固性、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糖尿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飲茶量,最好用采自老茶樹鮮葉加工的茶葉,用低于50℃的冷開水充分浸泡后飲用。
消化道疾病、心臟病、腎功能不全患者一般不宜飲高檔綠茶,特別是剛炒制的新茶,以減輕茶多酚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減少心臟和腎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