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查、宮頸刮片和病理組織切片是篩查和診斷宮頸癌的常用方法,其中宮頸刮片是篩查早期宮頸癌的主要檢測方法。專家說,篩查的目的是發現早期宮頸癌。早期宮頸癌治療后,五年生存率可達70%-80%,原位癌高達99%,幾乎可治愈。因此,早期診斷對患者非常重要。
HpV感染是宮頸癌的危險因素
我國是宮頸癌的高發地區,是世界上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專家說,全球每年的新發病例約有一半是發生在亞洲,在亞洲中又約有一半發生在中國,中國的患者約占全世界的1/4。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每年有約200多例新收的宮頸癌手術患者,其中40-50歲年齡階段女性患者最為常見。
現有的研究表明,持續性高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是宮頸癌的危險因素,性接觸是傳播這種病毒的主要方式。因此,專家認為,活躍的性生活,如更多的性伴侶和更多的性生活,會增加感染乳頭病毒的機會。
另外,生殖道的機械損傷,比如妊娠、流產的次數多導致宮頸裂傷也是宮頸癌的誘因之一。
人乳頭狀瘤病毒廣泛存在在人體中,比如外陰、包皮等,而性生活會輕而易舉的將病毒攜帶至宮頸,導致病毒感染。不過,即使HpV(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查呈陽性,不能表明會發展為宮頸癌。據統計,約20%的女性在現有性生活中感染了HpV但絕大多數婦女感染了病毒HpV下半年可自行轉陰,只有少數發展為宮頸病變。
宮頸刮片篩查宮頸癌必不可少
目前篩查子宮頸癌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宮頸刮片,大部分女性體檢也是建議使用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來篩查早期宮頸癌。專家說,如果宮頸刮片沒有問題并且高危型HpV如果檢測陰性,5年內不用擔心宮頸癌。
宮頸刮片,也就是pap Smear,它是指從子宮頸刮取少量細胞,放在玻璃或培養瓶中,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異常細胞。過去,巴氏分類將結果分為5級。大多數女性的刮刀結果是巴氏I級或Ⅱ等級,說明是正常涂片或陰道炎如果結果是巴氏病。Ⅲ等級表明涂片中可疑癌細胞有核變質變質,但不確定,應重復檢查,并在復查前進行必要的治療(如抗炎、長期停用避孕藥等)。如果發現癌細胞(陽性),相當巴氏殺菌Ⅳ~Ⅴ活檢應根據病理檢查結果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宮頸錐切術不可忽視
專家說,如果是早期的宮頸癌,經過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70%-80%,如果是更早期的原位癌,五年生存率高達99%,幾乎可以治愈。所以,早期診斷對于患者來講非常重要。
對于診斷宮頸癌來說,活檢這個手段必不可少。但對于診斷早期宮頸癌來說,宮頸錐切術不可忽視。因為活檢只是取了一個點,即使在陰道鏡指導下多點活檢,也難免會漏掉病灶。遺憾的是,目前,一些宮頸病變的患者由于只做活檢,沒有做宮頸錐切術來就做了手術,術后才發現手術不徹底,不得不進行二次手術。因此,專家強調,診斷原位癌不能單純依靠病理活檢,還應做宮頸錐切術來進一步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