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吃粽子,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滿街的粽葉香勾起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個民族難以割舍的情結。然而,甜甜糯糯的粽子雖然好吃,卻不是人人皆宜,國內著名中醫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湘江世紀城門診部特聘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湖南省名中醫袁長津提醒,吃粽子一定要因人而異。
以下三類人要慎重
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蜜棗、紅棗、豆沙等,通常人們吃的時候還要加糖,如果不加節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現昏迷。即便不加糖,做粽子的米面經消化后,依然會分解成葡萄糖,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慎食。
胃、腸道病患者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蒸熟后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進食后會增加消化酶負荷,兼之其性溫滯氣,過量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導致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心血管病患者
肉粽和豬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端午前后,正是酷暑時,不少人買回粽子后,選擇蒸熟放涼吃。對此,袁長津表示,粽子應趁熱吃,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這一點。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放冷后會有變硬現象,五谷雜糧粽子冷后的老化回生現象更明顯,對消化很不利。如果不是剛煮熟的粽子,最好重新加熱蒸熟再吃,既能避免細菌超標,也有助于消化。
避免空腹吃粽子
有些人把粽子當早餐或者夜宵吃,這樣糯米會在胃里停留很長的時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導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舊病復發。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含過多脂肪、鹽、糖,袁長津建議,睡前兩小時最好別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