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奧會的熱播,自由式滑雪大跳臺冠軍谷愛凌“每天睡10小時”一度登上熱搜。谷愛凌曾公開表示:“我能比那些年紀更大、更專業的運動員做得更好的秘密武器,就是每天睡10小時。”
無獨有偶,另一位在冬奧會摘金的中國運動員高亭宇也稱,自己每天至少要保證12個小時睡眠,一天最長能睡17個小時,“因為身體非常疲憊,充分休息才能更快恢復。”每天睡10小時以上,對普通人而言,是否有必要?傳言“有規律的晚睡不等于熬夜”是否屬實?如何確定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近日,記者就此專訪多位醫生。
睡足10小時好?
因人而異,通常8小時左右就可以
研究生物鐘的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吳曉告訴紅星新聞,“睡眠時間因人而異。常規意義上,普通人睡8小時左右就可以。”她認為,運動員消耗大,或需要更多睡眠。同時,睡眠時間也與運動員的個人體質有關。而一些“成功人士”自稱晚上僅睡四五個小時,翌日仍然精力充沛,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借鑒性。
與此同時,不同年齡段,所需的睡眠時長也不盡相同。以幼兒為例,較之成人,其所需的睡眠時間更久。這一點,也得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兒醫院兒科副教授熊英的認同。熊英告訴紅星新聞,“新生兒出生的第一個月,可以每天睡20-22個小時。初中生需要10小時左右,青少年要保證9小時左右。”
如何判斷自己的睡眠質量?吳曉認為,醒來后,“精力充沛,沒有任何不適,就是合適的狀態。”她稱,研究表明,生活越規律,壽命越長、生活質量越高。睡眠與飲食時間不規律,易患肥胖癥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而穩定的高質量睡眠,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率,提高生活質量。
睡眠有規律不算熬夜?
最好晚上10點至11點入睡,對身體最好
有觀點認為,“有規律的晚睡不等于熬夜”,即只要保證睡眠時長,按時晚睡晚起,就不會影響健康。這種做法是否可行,“熬夜”如何界定?
“有這種說法,但不建議這樣。”吳曉解釋,“光,是人體最重要的授時因子。因為太陽日照的原因,人體五臟六腑都有自己的節律。而古代沒有電的干預,純靠自然光,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認為,有規律的晚睡,有著自身的相對節律,“其實也不算熬夜。但我們中醫講‘天人合一’,這種做法打破了和光的同步性,所以不建議這樣。”
吳曉建議,晚上10點至11點間入睡,“這時候入睡對身體最好,這是有文獻支持的。”
哪種作息最傷身?
三班倒更易導致紊亂,增加疾病風險
吳曉告訴紅星新聞,研究顯示,頻繁倒時差,晝夜節律紊亂,將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
熊英也表示,“傷害最大的,是倒班的情況。”她舉例,相較于正常白班、規律晚班但能保證睡眠質量的人,三班倒更加傷身,“一會兒白天,一會兒晚上,就紊亂了。增加患腫瘤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類疾病、乳腺癌等疾病的風險。”
熊英建議,應盡量避免“996”“007”等長期加班、睡眠難以保障的情形,“睡眠剝奪對人體的傷害很重,不可能持續這樣,否則人肯定要崩潰的。”如果一時無法避免,建議“白天補覺”,但“白天和晚上的睡眠質量是不能完全對等的。”補覺時,盡量營造夜間睡眠的氛圍,可以借耳塞、眼罩等營造安靜的環境、黑暗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