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雞蛋提供十余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優質蛋白質。我們常吃雞蛋,但也會因為吃雞蛋而“犯難”,下面就來盤點并解決吃雞蛋的“四大難題”。
難題一:紅皮or白皮?吃哪個有營養?
差別不大。雞蛋殼的顏色和雞的品種有關,與營養價值沒關聯。
雞蛋殼的顏色主要由蛋殼中的“原卟啉色素”決定。原卟啉色素含量越多,蛋殼的顏色就越深。原卟啉色素本身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原卟啉色素的含量以及合成能力主要由遺傳基因決定,也就是說,蛋殼的顏色取決于母雞的種類,是“天生”的,與人為因素無關。
雞蛋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維生素、脂肪和礦物質等,不同顏色的雞蛋營養差異不大,所以不用過度糾結它們的顏色。無論是白皮雞蛋還是紅皮雞蛋,新鮮、安全才最重要。
難題二:可惡的“護殼”現象,如何剝出一個漂亮的雞蛋?
在剝煮熟的雞蛋時常會遇到連著蛋白也會一塊剝離的情況,俗稱“護殼”。主要是雞蛋內殼膜與蛋白黏附在一起導致。
雞蛋,是雞產下的卵,最外層是堅硬的蛋殼,蛋殼和卵中間還有兩層殼膜。外殼膜緊緊貼在蛋殼上,內殼膜緊貼蛋白。
在新鮮的雞蛋中,這兩個膜不易彼此分離,也不容易與蛋殼或蛋清分離。煮熟后內殼膜容易粘附在煮熟或凝結的蛋白上,是因為雞蛋內殼膜與蛋白的黏附能力比較大。
讓雞蛋變得更容易剝殼,需要降低雞蛋內殼膜和蛋白的粘附力,就需要提高雞蛋內環境中的酸堿度。
如何提高雞蛋內的酸堿度呢?科學家們做過幾個小實驗,來探究溫度和雞蛋剝殼的容易程度的關系。科學家們把雞蛋分別放在4℃、24℃和38℃的環境中,發現在38℃環境中放置的雞蛋煮熟后最容易剝殼,其次是放在24℃的環境中,最慢的是放在4℃環境中。也就是說,放置雞蛋的環境溫度越高,雞蛋的pH值增加越快,雞蛋煮熟后就越容易剝。
有些雞蛋加工廠,為了使新雞蛋快速到達容易剝皮的程度,所以就會放在溫度較高,空氣流通的環境中。但是在家中一般都要把雞蛋放入冰箱冷藏保鮮。
同時,放置時間也能影響雞蛋剝殼的容易程度。不同環境中,想讓雞蛋殼變得容易剝開所需要放置的時間也不同。比如在38°C環境下,雞蛋放置1天剝殼比較容易,24°C環境下則需要放置3天,和4°C環境下則需放置5天。也就是說雞蛋放置時間長一些,就會更容易剝殼。當然,放置的時間不能超過保質期,否則,容易剝殼又有什么意義呢。
難題三:雞蛋煮熟后,蛋黃表面神秘的“綠色”,能吃嗎?
其實,雞蛋蛋黃發綠是正常現象。
雞蛋發綠是因為雞蛋煮久了,蛋氨酸會釋放硫化物,和雞蛋中的鐵發生反應,形成深色的硫化亞鐵。
發綠的雞蛋并不會對身體帶來大的影響,因為雞蛋黃上那點硫化物非常少,在胃酸作用下可能變為硫化氫和氯化亞鐵,如果沒有跟胃酸起反應,那它也是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并不會參與代謝過程。
其次,人的腸道消化過程就是微生物發酵,產生硫化氫、生物胺等代謝廢物也很正常。腸道中硫化氫的量遠遠超過雞蛋黃上那點不溶于水的硫化亞鐵,因此可以放心吃。
難題四:聽說毛雞蛋更有營養,可以常吃嗎?
吃毛雞蛋不僅不能滋補,可能還會危害身體健康。
“毛雞蛋”就是“死胎蛋”,是雞蛋孵化至半途的胚胎。在孵化時期,雞蛋中的營養被轉化為雞肉的營養,在保留了蛋白質、脂肪酸等營養素的同時,維生素等成分也有一定的消耗。這就意味著,毛雞蛋的營養價值并不會比雞蛋更高。
此外,毛雞蛋中往往還可能含有寄生蟲以及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致病菌,衛生安全方面很難保證,吃了極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建議大家還是少吃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