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身體受傷的時候如果比較嚴重就會出現傷口這個時候通常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對傷口進行包扎另一種是讓傷口暴露在外,包扎更加衛生干凈但是也阻隔了空氣,但是裸露傷口雖然有利于傷口康復卻也給衛生方面帶來了麻煩。
萬一自己的皮膚上面出現一些傷口最好是要進行包扎,雖說裸露傷口是可以達到更快好轉的效果,但長時間如此就會很容易讓一些細菌侵入到自己的皮膚當中,這樣下去就會讓傷口有潰爛的情況,還是包扎起來才會有所康復,也不必擔心有很多的細菌侵入到身體內部,從而引起更多的疾病。
傷口裸露還是包扎好
愈合類型
傷口愈合分三類:一期愈合,二期愈合及三期愈合。一期愈合的概念是傷口邊緣接近關閉而沒有空腔或傷口內不留死腔。例如外科切口無組織缺損、清潔的撕裂傷;二期愈合的概念是傷口開放,見于組織遭破壞或者組織丟失;三期愈合是被延遲的初期閉合,例如某些傷口,特別見于無組織丟失而感染的傷口,在治療感染時而開放傷口及后期以外科閉合的傷口。
傷口裸露還是包扎好
愈合的階段
傷口愈合的三種類型中發生三個主要的階段包括:①機體對傷口的反應及調整愈合活動過程的炎性階段;②機體所在環境及產生組織再生的增生階段;③修復為變硬及形成疤痕組織的變異階段。
雖然愈合的三個階段相互交錯,但都是連續發生的,下面將分別討論。
傷口裸露還是包扎好
(1)炎性階段
傷口愈合的炎性反應階段,其體征是局部溫度增加、發紅、腫脹,這個階段的功能是清除死亡的細菌及細胞,促進愈合過程。這種最初的反應開始了一連串的相互作用,反應刺激身體的觸發中心。
手術區域對微循環的損傷引起血管收縮,周圍組織的氧合受到抑制。血管收縮持續5~10分鐘,血液內的血小板及纖維蛋白沉淀形成局部血凝塊而止血。其結果缺氧及組織酸中毒,激發炎性過程。
血管收縮的初期,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使血管壁皺縮。血小板釋放局部作用的生長因子,刺激組織再生。炎性反應產生了理化改變,增加了血管的滲透性。損傷的組織釋放緩激態及組織胺引起血管舒張。正常的血管腔內的液體、蛋白及酶經血管壁漏入細胞外間隙引起水腫、發紅。白細胞移行到受傷區以增強傷口對感染的抵抗能力。兩類白細胞,即多形核粒性白細胞及單核粒性白細胞開始進入傷口內。
當我們的傷口處于不同的階段時其實適合的解決方法也會根據情況而產生變化,并且具體是包扎還是裸露在外還是要根據傷口的具體情況,有一些傷口是比較適合與空氣接觸更利于恢復的,但是有些傷口還是包扎起來保證衛生情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