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一位患者吃了一碗放在冰箱7天的咸粥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入院時已處于休克狀態。醫生稱,患者得的是“冰箱病”!
煤炭總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楊連君表示,所謂“冰箱病”,是指人們以不當方式食用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后,出現的腹痛、腹瀉、嘔吐等腸胃道不良反應。除了大家熟知的李斯特菌外,耶爾森菌等嗜冷細菌也會導致“冰箱病”。
冰箱并非“保險箱”
楊連君介紹,冰箱常用冷藏溫度是4℃-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細菌生長緩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菌等,在這種溫度下會迅速增長繁殖。冰箱內存活著種類豐富的微生物,冰箱中存放的食品成為其重要污染源,如果沒有正確食用食物就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很多人習慣地認為,無論生、熟食品,只要放入冰箱就不會腐敗變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楊連君指出,冰箱的冷凍箱溫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但冷凍并不就等于完全殺菌,有些細菌只是休眠,一旦解凍,這些細菌就又復活了。
楊連君舉例稱,耶爾森菌作為嗜冷菌,冰箱冷藏室(4℃)存放5天后,細菌載量可由10cfu/ml 增至107cfu/ml,即便在冷凍的食品中(-18℃)也能保持其致病性長達數月之久。如果食用帶有該菌的食物,并且之前沒有加熱或者清洗干凈,極易引起腹瀉、腸炎等疾病,重者可引起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
此外,快速進食與人體溫度相差較大的冰箱中取出的食品,也會引起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誘發頭痛、上腹陣發性絞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生熟分開,定期清潔
楊連君指出,要正確看待和使用冰箱,做好預防,是遠離“冰箱病”的關鍵。
從冰箱取出的食物,宜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食用。“冰鎮西瓜別超過兩小時,西瓜最好現買現吃,如果需要冷處理,冰箱內放置時間不應超過兩小時,這樣既可防暑降溫,又不傷脾胃。”楊連君補充道,對于能加熱的食物,應徹底煮熟后再食用。
也不要把冰箱塞得滿滿當當,留一些空隙保證冷空氣流動,還要盡量減少開冰箱次數,縮短開門時間。楊連君提醒,無論是冷藏還是冷凍,都需要生熟分開且分區域存放。只有“生熟分開+分類存放”,才能拒絕“串味+交叉污染”。
冷藏室中的位置不同,其溫度存在差別,一般冰箱下面的溫度會比上面要低一些,冰箱深處的地方也會比接近門的地方更低一些。楊連君建議,將比較怕凍的食物(蔬菜、水果)存放在靠近冰箱門的中部位置,避免凍傷;對于不怕凍的剩飯菜和豆類食品可以放在冰箱較深的地方;對于不容易變質或者馬上要吃的食物(雞蛋、飲料、調味品等)可以放在靠近冰箱門的地方。
此外,冰箱需要“定時清洗”,建議每個月清洗一次,按周期除霜。只有冰箱安全清潔,食物才能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