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
“兩物不吃”
一、忌寒涼
到三伏天的時候,因為天氣炎熱,很多人就喜愛涼食,比如雪糕、飲料、涼性水果等...
在中醫上說,夏天三伏是“陽氣主外、陰氣主內”,心肝火旺,正是脾腎陽氣偏虛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吃了過多寒涼的飲食,容易導致脾腎的陽氣虛衰、寒邪入侵,一到秋冬天的時候就容易出現腹瀉、手腳冰涼怕冷、腎陽虛等問題。
雪糕、冷飲適當吃是沒問題的,切忌不要過量,多吃傷身。
二、忌油膩
三伏天不光是陽氣盛、本身自然界的濕氣也盛,那么脾胃喜燥而惡濕,濕氣過重就會導致濕困脾胃,如果吃了過多的油膩食物就容易導致濕氣過重損傷脾胃,脾胃一旦損傷,就會導致身體中的痰濕之邪越來越重。夏天的時候,少吃一些紅燒肉、油炸等辛辣、油膩的東西...
多吃一些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如香蕉香瓜、西紅柿、南瓜、豆類等,蛋白質和谷物也不能少。
“三事不做”
1、忌貪涼
不少人三伏天怕熱,每天把室內空調溫度調的很低,并且很多人到了夏天喜歡游泳或者是運動完之后沖冷水澡。夏天本身天氣炎熱,毛孔大開,受涼受寒容易導致寒邪直中體內,一到秋冬就會出現關節疼痛、關節受涼等各種疾病。
所以說,建議每天開窗通風兩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晚上開空調的同時最好備一個加濕器,另外室內空調溫度不要低于26℃,肩背部不要直吹空調,或者搭個毯子。
2、忌大汗
汗雖為津液所化,其性質亦屬于陰。出汗的同時,會大量損耗陽氣。三伏天鍛煉,應以微微出汗為宜,切忌大汗淋漓。古人稱作“沾濡汗出”,就是運動到衣服沾濕,而沒有濕透的程度,對人體最有益處。大汗淋漓容易損傷心臟,運動后大量飲水,也會給心腎造成負擔。
3、忌憂郁
春生夏長,夏天是屬枝繁葉茂的季節,此時心情也一定要愉悅,如果本身就是情緒抑郁的,特別容易導致生發之氣不足,一到秋冬外界寒氣重,就會容易出現怕冷、手腳冰涼以及肝氣郁結的問題。
三伏天養生小妙招
1、三豆湯
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濕,胃口不好,而大多數豆類都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做法:赤小豆、綠豆和黑豆各等量,先將豆子泡幾個小時,然后用小火慢熬至三種豆煮爛,就做好了。
2、睡午覺
夏季氣溫高,晝長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體消耗大,精力不濟,中午打個盹,補個15-30分鐘的午覺,能很好地恢復消耗的“精氣神”,讓下午有個好精力。
3、泡腳
泡腳是一種自我保健方法,睡前熱水洗腳,能調補陰陽,溫通經絡,調和營衛,升清降濁,安神養心,健脾和胃,減輕苦夏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