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鳳在出診的路上。

2020年疫情期間,潘鳳(左二)給群眾發放藥物。

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戈塘村楊忠美老人患有高血壓。一次巡診時,潘鳳去楊忠美家撲了個空,卻在田間地頭偶遇老人。圖為潘鳳為楊忠美老人測量血壓。
一個藥箱,一背就是23年;一條條山路,來來回回走了無數遍……
在貴州省安龍縣普坪鎮魯溝塘蒼蒼莽莽的苗嶺高山上,一位身著白大褂的苗家女醫生奔忙其間20多年,用青春和汗水守護著這方土地上苗族同胞的健康,她就是安龍縣普坪鎮魯溝塘村鄉村醫生潘鳳。
前不久,潘鳳光榮入選2022年“最美醫生”名單。
“讓和我媽媽一樣的鄉親看病不再難”
1970年9月,潘鳳出生于普坪鎮戈塘村青杠林苗寨。整個村子地處半山腰,交通十分不便。
初中時,潘鳳的父親患上中風,患有肺心病的母親病情加重,每周都需要打吊瓶。由于村里沒有衛生室,潘鳳每個周末都要背著母親走十幾里的山路去鎮上的醫院看病,這一背就是3年。背母治病的艱辛,讓潘鳳深深感受到鄉親們看病的艱難,“我跟媽媽說,我要當一名醫生,以后家里看病就不會這么難了,到時候我給你治病。”從那時起,學醫的念頭就在潘鳳的心中生根發芽。
1995年9月,潘鳳考入黔西南州衛校,讀民族醫士專業。在校期間,她學習刻苦,學好本領給媽媽治病的念頭一直被她放在心上。天有不測風云,1996年端午,她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回到家時母親已經離開了人世。“學醫也沒有幫到她,她走的時候也沒見到最后一面,我心里特別難受。”潘鳳說,這件事成了她終生的遺憾。
學醫治好母親病痛的愿望落空了,今后的路該怎么走呢?想到缺醫少藥、交通不便的村子,想到村里群眾看病的難處,潘鳳決定回村當醫生,“母親沒有得到好的治療,我覺得應該為像媽媽這樣需要幫助的人做點事,讓和媽媽一樣的鄉親們看病不再難。”
1998年衛校畢業后,潘鳳到黔西南州人民醫院婦產科進修半年,“我們這兒婦產科力量比較薄弱,婦女們生孩子是個大問題。”進修結束后,身邊的同學紛紛留在城里工作,當潘鳳把回村的想法告訴在衛校認識的男朋友周波時,周波勸她到經濟條件更好的縣城開診所。潘鳳沒有被說動,后來她向男友發出了“最后通牒”:要么跟我回鄉,要么分手。拗不過心愛的人,周波只好背著行囊跟潘鳳一同來到戈塘村。
剛回戈塘村時,沒房、沒錢、沒資助。潘鳳借來幾百塊錢,租了一間民房,買一些藥,準備了一張桌子、兩張病床、一個藥箱,就這樣辦起了村衛生室。從此,附近幾個村的村民都有了看病的地方。
“第一次接生就瞧見這個架勢,我都被嚇蒙了”
由于潘鳳是方圓二三十里唯一的醫生,村民大病小病都會來找她,其中最令她憂心的是孕婦們的分娩問題。
1999年2月的一天,潘鳳接到村民潘應忠的緊急求救:“妻子楊大團生孩子,小孩子出來了,可胎盤一直出不來,感覺要出大問題。”潘鳳聞訊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跑去楊大團家。剛進屋,就看見楊大團的家人正用磨刀石在她的肚子上來回比畫尋找合適的位置擠壓胎盤,還有人把臍帶在扁擔上繞了一圈準備用力……
“第一次接生就瞧見這個架勢,我都被嚇蒙了,趕緊叫停。”潘鳳來不及害怕,立即開始動手施救,“我戴上手套,用鹽水沖洗后,把手慢慢伸到產婦的子宮里,一點一點、慢慢地剝離胎盤,生怕出現大出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胎盤終于被順利剝離下來,產婦得救了。
這樣驚心動魄的經歷,潘鳳經歷了不止一次。
1999年6月,衛生室來了一位鄰村的村民湛開友,他說妻子羅國菊快生了,麻煩潘鳳跑一趟幫妻子接生。情況緊急,潘鳳稍做準備后背上藥箱就跟著湛開友出發了。連走帶跑了2個多小時,湛開友不斷說快到了,潘鳳卻發現越走離村莊越遠,心想:“壞了!怕是被騙了!”
看潘鳳有些不對勁,湛開友才坦言:“妹妹,別怕,我怕你不來,所以一直沒敢講在山上。”原來,湛開友帶妻子羅國菊在山上的玉米地里干活,妻子突然肚子疼,有生產跡象,山高路遠,來不及送醫院,湛開友只好匆匆找潘鳳接生。
“我到山坡上的時候,孕婦正在喊肚子疼。”潘鳳看到產婦附近有膠紙,連忙把膠紙鋪好扶著產婦躺下,然后開始做檢查,“當時宮口已經開了五六厘米,首先得穩住產婦的心,我安慰她說,‘不要擔心,你的胎位是正的,現在來不及去別的地方了,你就好好地配合我,我幫你把小孩生下來’。”經過近2小時的努力,羅國菊順利生下孩子,潘鳳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
經過這件事,潘鳳深刻認識到村民們的孕產知識十分匱乏。“什么時候懷孕、懷孕后應該注意什么、什么時候生產,大家了解得太少了,這是很危險的。”從此,潘鳳每次給孕婦做定期檢查時,都苦口婆心地勸村民提前去醫院生產,“每次接生我都很怕出意外,盡量讓大家去縣、鄉醫院。”
改變村民的就醫觀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村民龍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潘鳳為懷孕5個多月的龍梅產檢,得知龍梅有凝血功能障礙,心中警鈴大作,再三勸說龍梅一定要提前去醫院。
一天深夜,龍梅的丈夫突然敲門,說妻子要生了,情況很不好。潘鳳得知心里尋思:“龍梅情況特殊,明明再三叮囑他們提前去醫院,不料情況比預想更危急。不去接生,良心過不去;去接生,風險委實很大。”潘鳳想到人命關天,不再猶豫,背起藥箱決定“賭一把”。
到了龍梅家,潘鳳最擔心的還是發生了——龍梅出的血從床上流到地上,情況十分危急,潘鳳一邊為龍梅打吊針擴容,一邊為她注射縮宮素。經過緊張的搶救,慢慢地龍梅的血止住了,潘鳳一直提著的心才松了一口氣:“我跟她說,龍梅你嚇死我了,我嚇得現在全身都是軟的。”
事實上,中國的醫療政策早已規定產婦在醫院里接生,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費用都會減免,但當時村民們還沒有去醫院生孩子的意識。
“這些年來,基層醫療衛生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大家的意識都提高了,產婦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進一步保障,我也不用再擔心了。”潘鳳說,“看到她們平安,我就放心了。”
在返鄉后的23年里,潘鳳接生了1000多個孩子,處理了上百起孕婦生產危機,從未有過閃失。
“鄉親們好過了、幸福了,我就感到幸福”
在基層行醫,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疾病。“每當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疾病,就覺得如果自己再多學一點知識,可能就能幫患者解除病痛了。”為此,潘鳳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努力提升應對各種疑難雜癥的能力。
在長期的工作、學習和經驗積累中,潘鳳除了會治療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外,還學會了中醫用藥、針灸等技術。在鄉親們眼里,潘鳳醫術高、態度好,她的衛生室搬到哪里,群眾看病就找到哪里。她的堅守,讓長期以來困擾當地村民看病難、看病遠等難題得到極大的緩解和改善。
2008年,當地政府免費幫助建起了村衛生室。衛生室的桌子、藥柜、儀器、擔架等基本診療設備都是國家免費配發的,村醫還有補助。
在戈塘村,村民住得分散,很多老人無法外出就醫,潘鳳就自己背著藥箱上門服務。23年來,潘鳳走遍了方圓二三十里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一次次的巡診,附近村寨里哪家有幾口人,群眾的家庭條件、健康狀況如何,潘鳳心里都有數。
2017年10月,村里的楊忠芬老人患腦梗塞無法走動。她家里情況很困難,丈夫去世,兒子患有夜盲癥。潘鳳知道后堅持一周兩次免費接送楊忠芬去做針灸。兩個多月后,楊忠芬漸漸好了起來。如今,楊忠芬把潘鳳當作親人,逢年過節都要走動。
2018年3月,村里的孤寡老人潘國方摔傷臥床,潘鳳連夜趕到他家醫治。看到老人家中特別困難,每次去診治時她還帶上一些補品,幫助老人補充營養。
“潘醫生對我們好得很,有潘醫生幫我們治病,我們不怕。”村里的馬德英老人早把潘鳳當成了自己的女兒。
“她經常來看望我,怕我腦梗塞病復發,還拿藥給我吃……”村里的曹學珍老人這樣說。
潘鳳當村醫23年,風里來、雨里去,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經常有群眾給潘鳳送雞蛋、送菜,拗不過鄉親們的熱情,也怕傷他們感情,潘鳳只好象征性地收一點,在以后的藥價中給予減免,不讓鄉親們吃虧。這樣的互動也深深感動了潘鳳的丈夫周波,讓他更加理解、支持妻子的工作。
2018年8月,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戈塘村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進了城,潘鳳的衛生室隨著人口的遷移搬遷到相鄰的魯溝塘居委會衛生室。衛生室地處海子、灑雨和戈塘三個鄉鎮交界處,輻射范圍進一步擴大。
入選2022年“最美醫生”后,潘鳳表示,要更加努力地提高醫療技術,更好地服務廣大村民,“鄉親們好過了、幸福了,我就感到幸福;大家健康了,我就覺得值了。”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