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8月11日,北京市建國門街道趙家樓社區,熊衛紅(右)為一位居家的83歲老人提供出診服務。
受訪者供圖
“能幫忙掛同仁醫院眼科號嗎?”去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一條緊急求助消息。
原來,北京延慶的李女士突然出現視力下降、視物不清等癥狀,延慶醫院診斷為視網膜脫落,建議緊急轉診到市內醫院。此前,我們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李女士所在單位簽訂了“醫養結合照料”服務協議,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李女士聯系到我們。
早在2016年,我們中心就和同仁醫院簽訂了醫聯體合作協議,除遠程診斷、按需轉診會診外,同仁醫院還特別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留了專家號源。與同仁醫院就患者病情進行溝通后,當天下午,我們幫李女士約好了第二天的號。由于治療及時,李女士避免了雙目失明。
作為一名扎根社區的醫療衛生工作者,我深為自己的工作感到光榮。而在十多年前,我一度動過離開的念頭。
2002年8月,我碩士研究生畢業,成為北京原崇文區中醫醫院的一名住院中醫醫生,主要負責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診治工作。2006年6月,我被任命為醫院副院長,同時考取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因院長挽留,我和學校辦理了委托培養手續。2007年12月,醫院整體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樣的變化給我帶來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怎么辦?是走還是留?沮喪和迷茫困擾著我。
“老伴兒突然頭暈、嘔吐,起不了床了,快來給我們看看吧!”2008年春節期間,我在單位值班時接到社區82歲王大爺的電話。放下電話,我拿上出診包就往老人家跑。一進門,就看見王大爺焦急的眼神,大媽閉目躺在床上,表情痛苦,她的口角及床周圍還有許多嘔吐物。我一邊安慰兩位老人,一邊仔細詢問病情。經過檢查,初步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經過針灸、口服藥物治療后,大媽癥狀逐漸減輕。幫大媽清理干凈嘔吐物時,我忍不住問大爺,為什么沒有給兒女或120打電話,大爺說5年來他們習慣了有病就找我。
從他們家出來后,我心里五味雜陳。我是醫生,時刻牢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學誓言,社區居民這么信任我、需要我,我怎么能離開他們呢?我決定留在社區轉型為全科醫生,好好守護好他們的健康。
2009年9月,我參加了北京市首批中醫全科醫師轉崗培訓。轉型全科醫生后,我的工作內容轉為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不僅要出門診,還要經常去社區為居民開展健康教育、義診咨詢、免費體檢等活動,幫助居民提高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2015年3月,我被任命為東城區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重點抓了兩件事:一是建章立制,規范管理,開展全員每周培訓,提高服務能力;二是對外宣傳,共建共享。開診初期,我帶領班子成員主動走訪街道辦事處,與社區居委會建立了緊密協作共建機制,通過街道的微信公眾號、社區報紙、宣傳欄和小區業主群等全方位宣傳社區衛生和中心情況,共享健康供需信息。
2017年4月,北京實施醫改,很多利好政策向社區傾斜。我們緊抓機遇,一個月里組織了5場居民醫療需求座談會,結合居民的意見建議和中心實際情況,制定了“馬上改、分步改、計劃改”工作措施。比如,居民要求增設中醫診室、增加中醫適宜技術項目。于是,在增加中醫人員招聘的同時,我堅持每周二出中醫全科門診。
2019年8月,我在接診時發現一位大爺口角輕微歪斜,伸舌左偏明顯,考慮是腦血管病復發,建議老人立即就近去北京協和醫院急診治療。不久,老人給我打電話:“協和醫生說一有癥狀時就要去醫院,如果不是你的建議,我就太危險了!以后我們專門找你看病,你就是我們的家庭醫生。”
“和居民交朋友,共同守護健康生活”就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本質。現在,許多患者成了我的好朋友。為了紀念我們之間的友誼,我養成了記錄門診手記的習慣。時間長了,我將其編輯成冊,取名“遇見·美”。
10年來,我見證了北京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實現質的飛躍,也完成了專科醫生到全科醫生的順利轉型。我們中心的年門診人次由最初的4800余人次增長到13萬余人次,被社區居民夸贊為“就醫環境好、服務態度好、服務效果好”的“三好”中心。未來,我將帶領團隊一如既往地用心用情做社區居民身邊的健康守護者,為實現健康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為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