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開展“一村一月一義診”行動,千余個建制村實現每月義診全覆蓋;河北承德組織醫護人員,為搬遷社區的群眾免費查體;甘肅蘭州蘭大口腔醫院成立黨員服務隊,深入社區學校為師生義務進行口腔疾患檢查……全國多地持續開展“義診下鄉”“義診進社區”等基層義診活動,形式愈發多樣、服務更加貼心。
基層義診是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健全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手段。由于位置偏遠、經濟條件、時間成本等限制,有的鄉村和社區的群眾難以及時就醫,時常開展的基層義診就成為解決方式之一。服務接地氣,行動暖人心,基層義診逐漸得到更多認可,也寄托著群眾的更多希冀。
從長效機制看,應加強基層義診與衛生健康事業全流程的銜接。相較于醫院診療,基層義診流程簡潔、氛圍輕松,但不能是“一錘子買賣”。相關部門應主動作為,將基層義診和醫療資源運用的其他環節結合起來,接入信息共享平臺、交互數據庫,將義診時發現的問題及時傳送到之后的診治環節。尤其是針對慢性病和潛在疾病風險,更應主動做好轉診、跟蹤、對接工作,從而提升治療效率,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也避免醫療資源重復浪費。同時,義診大多在特定地域展開,醫護人員更容易發現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致病風險,結合臨床經驗,形成有針對性的建議。相關部門應重視義診數據的分析研判,納入本地區衛生健康政策的制定過程。
從服務質量看,應提高基層義診與衛健科普的結合度。當前,群眾的健康需求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這促使義診不再只是求醫問藥,更成為知識科普的平臺。要發揮好基層義診參與范圍廣、資源下沉力度大、專業技能可靠等優勢,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疾病預防、合理用藥、健康生活、體育健身、衛生環境建設等方面的宣教。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衛健科普也應門類更加精細、指導更加詳細。因此,義診宣教前應做好調研工作,尤其是掌握當地老年人、婦女兒童和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健康需求,分地域、分階段地做好講解,讓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深入人心。
從保障機制看,應制定科學有效的制度,鼓勵醫護參與基層義診,壯大診療力量。有些義診的村莊、社區較為偏遠,群眾數量多、條件艱苦,加之單次出診時間長,廣大醫護人員付出了很多辛勞。主管部門應當關心愛護醫護人員,因地制宜出臺措施,給予適當鼓勵和支持,讓醫護人員在義診中有獲得感、幸福感。在此基礎上,應宣傳富有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精神的人民好醫生形象,增強群眾認可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加強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醫療保障服務能力建設”,需要用好義診平臺,讓鄉村醫生、社區醫生有更多機會同高層次醫院醫生交流,提升專業水平,激活各方面更大動力,推動基層義診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基層義診是對中國現有醫療體系的有益補充,應將基層義診納入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的健康服務全鏈條中考慮,堅持公益性、便民性,提高覆蓋面和有效性,讓基層義診的陽光照亮更多地方、溫暖更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