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路漫漫,我覺得,一個醫師的成長之路,可以概括為以下階段——
1.學習階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好學生不是單靠背誦記憶,不是筆記記得有多好,不只為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認真思考,仔細體會,用心理解,把握原理。
2.成長階段: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教科書學好了還不行,參考書必不可少,尤其英文參考書;專業學好了還不夠,社會、人文、歷史、法律、經濟樣樣都要涉獵;光書本上的東西學好了不行,關鍵是在實踐中如何應用;光學到的知道的還不夠,關鍵是沒有學到、老師沒有講到的東西你能了解掌握多少。
3.成熟階段:發現和解決問題
從書本中學習,在實踐中歷練,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到書本中找答案,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新的問題。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不斷地成熟,也不斷在成長。
4.成家階段:提出問題,創立學說
我對這一階段不敢妄加評價,因為我們離牛頓、愛因斯坦太遠了。大醫醫天下,各種假說、學說、理論體系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把人類文明不斷地推向更高境界。
身為醫者,要胸懷大志,不只是看看病、寫寫論文、晉升職稱就完了。我認為,好醫生還應該追求三種境界——
1.不但會做,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把握“不該做什么”。盡管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不能樣樣都用,關鍵是該不該用,病人有沒有獲益。
2.不但能夠診斷,更能夠排除,敢于否定,勇于擔當。也就是說,好醫生多數情況下是“摘帽子”,減藥物。
3.不光看病,更要看人;重整體,重后果,重心理。人是一個整體,有血有肉有靈魂,好的醫生不會只盯著病灶,只盯著各種檢查,還能給人以心靈的撫慰和升華。看病的時候,看都不看病人一眼的醫生,絕不是好醫生;手術做得再好,病人死了也沒用;花錢治了病,賣了房子賣了地,口糧都買不起了,這種醫療不應該是我們期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