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傳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預防與治療。

顧東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代理副校長,主要從事心血管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學、人群防治和遺傳病因研究。

董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主要致力于免疫學的研究。
當前,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的出現,給全球疫情防控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面對不斷出現的變異毒株,如何使疫苗更好地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作用?如何研發出能預防更多疾病的疫苗?人們的生活何時能恢復常態?
近日,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分別在深圳坪山和北京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中國科學院院士董晨、中國科學院院士顧東風等多位專家對當前全球疫情現狀和未來走勢進行了分析。
鐘南山:
預防還是防控新冠疫情最好的辦法
奧密克戎變異株出現了,是否有必要更換毒株以進行相關疫苗的研發和接種?
鐘南山指出,是否更換毒株要看兩方面因素,一要看奧密克戎的傳播情況,另一個要看奧密克戎的致病率,看它的致病率是否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
奧密克戎到底有多厲害?“從基因序列上看,德爾塔有3個突變位點,而奧密克戎多達15個。”鐘南山介紹,這提示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更強,至于致病率,現在有不同看法。目前在南非等國發生的情況,初步看來,多數病人癥狀較輕。
“我不覺得現在就需要調整(毒株),還需要再看看奧密克戎病毒的發展趨勢。”鐘南山分析,雖然滅活疫苗的保護率稍微低一些,但是它覆蓋范圍最廣。基于今年廣州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暴發病情的研究,疫苗保護效果初步統計,總的保護率是59%,100%能預防成為重癥,說明國產疫苗是有用的。
現有疫苗的保護率如何?現有抗體對奧密克戎的中和能力會否降低?鐘南山表示,現在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還需要觀察。“但不管如何,我們應用這種動態清零的應對方式,并采用進一步精準的防控,對奧密克戎并不必害怕。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對這個情況也更加重視起來。”鐘南山說,預防還是防控新冠疫情最好的辦法。
鐘南山指出,雖然疫苗在防控新冠病毒,特別是在預防重癥上效果明顯,但無論是滅活疫苗,還是mRNA疫苗,一個全療程后半年,體液免疫功能均明顯下降(細胞免疫功能的情況還在搜集和觀察),所以各國都在探討如何加強免疫。
全程接種兩劑疫苗后,打“加強針”疫苗有效果嗎?對此,鐘南山表示,兩劑滅活疫苗接種后,接種第三劑原疫苗有效,并在真實世界證明有臨床保護性增強。同時,兩劑滅活疫苗接種后,接種mRNA疫苗、亞單位蛋白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均有顯效。而接種異種類型疫苗效果可能更佳,但需要在真實世界進一步觀察其保護率,才能證實。
鐘南山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總結不同國家對待新冠肺炎疫情的態度主要有四種:一是強力控制;二是壓制;三是遏制;四是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國采取強力控制,實行精細落地到社區動態清零戰略。
“中國自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都是最低的。”鐘南山指出,這得益于我們預防為主做在“上游”的戰略:社區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
“從去年3月中下旬,我們已經能很好地控制疫情。”鐘南山說,到現在經過約20個月,從恢復經濟到復工復學,在全世界中國做得都相當好,現在有些國家也在學習中國的策略。
人們的生活如何能恢復常態?
鐘南山認為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病死率要下降到約0.1%,基本是流感的水平,但目前全世界還在1%以上;二是復制指數大約在1—1.5之間。
為此,在防控措施上必須堅持三條:全民接種疫苗,建立群體免疫;社區群防群控常態化;研發有效的治療藥物。
鐘南山透露:“今年在廣州、南京發生的德爾塔病毒疫情,病死率都是零,這跟接種疫苗很有關系。現在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加強對老年人,特別是對70歲以上老人的接種。”鐘南山強調,一些老年人由于外出少,覺得不接種疫苗影響也不大,實際上應該努力做到應接盡接。
顧東風:
老年人尤其需要提升疫苗接種率
調研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所有人群都易感,但老年人、慢病患者感染后更容易發展成重癥肺炎。
與其他年齡段人群相比,為什么新冠病毒對老年人的危害更大?
顧東風表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各項生理機能退化,抵抗傳染病能力不如年輕人,同時患基礎性的心腦血管或者其他一系列神經系統疾病的概率整體比年輕人高得多,發病和死亡風險高出很多。對于國內人群而言,老年人尤其需要提升疫苗接種率。
據介紹,在武漢2019年12月到2020年的1—4月期間的新冠肺炎愈后案例中,60歲以上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一些原本就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人群,在罹患新冠之后容易引發心血管的炎癥以及全身性的炎癥。
“在患有基礎疾病的同時,再加上對肺部感染的治療,例如肺通氣、給氧以及一些激素的治療,這部分人群的死亡率更高。”顧東風介紹,除新冠肺炎之外,老年人群也是禽流感和流感的易感人群。
大樣本數據顯示,接種疫苗無論是對于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的保護效率都非常高。“所以一些國家在疫苗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會優先給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免疫治療。”顧東風說,在伴有心腦血管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人群中,進行新冠肺炎以及流感相關的臨床試驗以后,會減少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死亡風險。
董晨:
要重點保護對病毒更為敏感的人群
目前,不管是通過感染還是疫苗,都不能誘導出非常強的免疫反應,變異病毒還是能突破免疫屏障。更強的、可以阻斷傳播的疫苗還有希望被研發出來嗎?
對此,董晨表示,這可能與不同人對病毒感染的不均一免疫反應有關。研究發現,一方面,在重癥患者中還是有一定的體液免疫反應,但是細胞免疫,包括T淋巴細胞的數量和抗原病毒特異性的應答,還有較大的缺陷。這就要求在設計疫苗和監測免疫屏障時,不僅要監測抗體的產生,同時也要監測T細胞的免疫應答。
另一方面,在實際中,絕大多數感染人群是無癥狀或者輕癥,也有一部分會變成重癥,這就說明人群對于病毒的反應是不均一的,表明人體對病毒的反應并不是簡單的、程式化完成的,而是與每個人的體質、遺傳背景、環境因素、年紀等有關。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需要重點保護對病毒更為敏感的人群。”董晨認為,如果及時發現打了疫苗后沒有很好引起免疫保護的人群,需要及時補充疫苗接種,包括打加強針,使得他們進一步提高免疫保護,這對阻斷病毒傳播非常有意義。
董晨建議,應該借助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機會,比較不同疫苗路徑引起的免疫機制,這對未來面對新的變種和新的病毒,及時針對性地研發出好的疫苗有非常大的意義。
“我們現行的政策非常有效,希望不斷通過疫苗的接種和加強,能夠提升群體的免疫力。”董晨認為,與此同時,通過公共政策行之有效的管控,包括國民自覺戴口罩等,做好自我防護阻止病毒傳播,來避免病毒大流行,實際上是雙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