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平臺協商兒童用藥安全問題
廣州將出臺兒童用藥安全服務指引
“因為用藥不當,每年都有少數兒童在打了一支退燒針之后,就陷入無聲的世界……”據我國有關部門發布的《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統計,全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率是成人的2倍。兒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一針致聾”等藥物性損害值得高度警惕。
為推進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近日,廣州市政協對廣州地區兒童用藥安全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兒童專用藥少,兒科醫生少。一些家長憑經驗給孩子治病,喂藥時‘用量靠掰’‘用法靠猜’,存在安全隱患。”6月30日,在“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廣州市政協對兒童用藥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意見建議。
廣州市衛健委對廣州政協委員的建言予以高度認可,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將推進出臺《廣州市兒童用藥安全服務指引》。
南方日報記者 劉冠南 通訊員 李志潔
政協建議:制定《廣州市兒童用藥安全服務指引》
“曾經紅遍全國的舞蹈《千手觀音》,表演的21位演員當中,有18人都是因為藥物致聾,且大多是在幼兒時期因發燒使用抗生素所致。”在廣州政協“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平臺,醫學專家科普了藥物性耳聾的醫學知識。
統計顯示,每100人當中就有3—5人攜帶“耳聾突變”基因,且基因的遺傳率很高。攜帶這種基因的兒童除了不能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之外,多種抗生素對他們來說也都具有危險。早年在不了解這種基因的時候,容易發生打退燒針“一針致聾”的悲劇。
“由于幼兒時期,肝、腎排毒功能有限,兒童用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使得兒童用藥須格外慎重。”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張嘉默介紹,《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7年)》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來自醫療機構0—14歲兒童患者相關的報告12.9萬份,其中包括不少造成肝、腎、神經系統等損傷的患兒。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童人口基數進一步擴大,兒童用藥安全問題將更加緊迫。
“調研發現,部分家長對兒童用藥安全的認識不足,‘經驗用藥’‘過度用藥’,盲目相信‘百度醫生’,誤認為‘中藥無毒’等現象還普遍存在。”廣州市政協委員、海珠區人大常委會財經工委副主任劉芳芳介紹,調研發現,除了家長的責任,其他影響兒童用藥安全的問題主要包括:兒童藥品的生產廠家少、專用藥品少、適用劑型少、適用規格少;部分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管理存在漏洞等。
為此,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眼科主任項道滿等多名政協委員聯合建議:希望制藥企業對于兒童用藥的說明書,更加詳細和完善。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應加緊制定出臺《廣州市兒童用藥安全服務指引》。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一是指引兒童去哪里看病,公立民營以及社區醫院都不限制,但必須有兒科資質。二是針對所有涉及兒科服務的醫療機構,提醒兒科醫生按照藥典,正確使用兒童藥物,避免使用對兒童有明確毒副作用的藥物。三是針對社會上的商業性藥店,應該按照規定,配備有資質的藥師進行核對審方,防止錯誤的處方導致的兒童用藥風險。四是提醒家長對兒童謹慎使用非處方藥。
對于上述建議,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巡視員胡文魁回應表示:這些建議非常好,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將進一步加強兒科醫生培訓;加強培養臨床藥師,開展個體化藥物治療和處方點評,促進合理用藥。同時,將組織編寫針對家長安全用藥的宣傳手冊,指導安全用藥,指導各醫院做好兒童使用藥品的指引。
兒科醫生相對緊缺8成鄉鎮衛生院無專職兒科醫生
廣州市政協調研發現,廣州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但兒科醫生資源相對匱乏,尤其是鄉鎮衛生院,80%以上無專職兒科醫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兒科醫生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薪酬待遇低、職業發展難。另一方面,家長也對醫生要求多、期望高。由于兒童無法準確表達,兒科被稱為“啞科”,診療難度大。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加強兒科醫生的培養,是優化提升兒童醫療服務的重要議題。
政協委員張嘉默表示,重視兒童用藥安全,也要重視解決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應當加大兒科臨床醫師的規范化培養力度,壯大兒科醫生隊伍。尊重兒科臨床的專業特點,合理界定兒科臨床醫生的薪酬待遇水平,合理制定兒科醫生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條件,讓兒科醫生有良好的職業歸屬感。進一步改善兒科臨床醫生的執業環境,保障兒科醫生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讓兒科醫生由良好的執業前景。
對此,海珠區衛生健康局分享了相關經驗。海珠區近年來增加了兒科醫療服務資源的供給量,目前全區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個獨立站都有兒童基本醫療服務,其中10個中心共有兒科執業醫師17人,提供兒科門診服務的中心有7個。
對藥店加強監管規范兒童處方用藥流程
廣州市政協在此次調研中發現,有極個別的醫生為了增加醫療效果,一上來就給孩子輸液,開抗生素,此舉反而還受到了家長的歡迎。一些零售藥房對藥品銷售規范執行不到位,甚至不看處方,不做登記,隨意出售處方藥,導致兒童用藥安全隱患。
多名政協委員表示,與不規范用藥相反的是,廣州市婦兒中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實現對藥品管理的各個環節實行全程監控,建議全市推廣這種做法。即把藥物的用法同兒童患者生理狀態聯動起來,醫生開藥、藥師審方時,輔以各種智能化的提示(比如過敏信息提示、體重劑量提示、超劑量提示、兒童禁用提示),從而減少用藥差錯,保障患者安全。
對此,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回應表示,市婦兒中心的做法值得推廣,會將市婦兒中心在藥品管理方面的經驗,納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藥品監管系統來統一考慮,抓緊推進。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同時回應表示,嚴格規范零售藥店處方藥(包括兒童處方藥)的銷售管理是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之一。近兩年來,該局嚴厲查處違規銷售處方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也發現,處方藥管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如何實現醫院合法處方與零售藥店間的正常流轉等有待協調解決的問題。目前,全市藥品經營企業的藥品已基本實現追根溯源管理。下一步,將配合編制《廣州市兒童用藥安全服務指引》,強化相應監管執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