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網在線健康導讀:大邑縣醫院危重病人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轉入成都五醫院。基層群眾看病為什么要費時、費力、費錢往中心城區的三甲醫院跑?那是因為他們不太相信基層醫療機……
大邑縣醫院危重病人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轉入成都五醫院。
基層群眾看病為什么要費時、費力、費錢往中心城區的三甲醫院跑?那是因為他們不太相信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有什么辦法可以讓他們相信并接受基層醫療機構呢?
2014年3月28日,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首個醫聯體——成都城西醫療聯合體正式啟動運行。它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為龍頭單位,成員單位涵蓋了溫江、大邑、邛崍、郫縣、都江堰、崇州這6大片區,一年多后,成員單位迅速上升為54家,所輻射人口升至400萬。醫聯體到底給基層群眾和基層醫療機構分別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雙向轉診開辟綠色通道
“好,馬上為你們開通綠色通道,聯系床位。”12月18日上午,成都市五醫院急診科分診臺前,急診護士付芹正在接聽電話。她將病人基本信息填寫完畢,聯系病房落實床位后,又撥回電話,“你好,床位已落實,你們可以轉院。”這是成都市五醫院與醫聯體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順利完成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一個工作縮影。
大邑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魯鳳對加入醫聯體后醫院發生的變化有深切的感受:“優質醫療資源有限,轉到上級醫院不一定有床位,而且如果沒有綠色通道作為保障,病人的安全同樣堪憂。”
而城西醫聯體的運行,解除了這個后顧之憂,因為雙向轉診、開辟綠色通道,是寫進醫聯體章程的內容之一。據了解,2015年1月-11月,從醫聯體成員單位通過綠色通道轉入成都市五醫院的危重患者數量達到976人次,較去年增長了57.33%。
專家定期到基層醫院坐診
一年多以來,醫聯體成員單位,特別是擁有權威專家的單位,都定期抽調專家到基層醫院坐診、巡診,如遇到大病重病,將享受醫聯體內優化診療、住院及檢查綠色通道,直接轉到對口三甲醫院就診。18日當天,大邑縣人民醫院醫生萬紹芬跟在成都市五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鄒文淑的身后,一起查房。萬紹芬稱,以前稍微有病重點的人都往大醫院跑,而現在,病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更愿意留下來就近實現治療。
成都市五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李錚說,醫聯體運行后,患者在醫院的住院時間縮短了,“一旦進入康復階段,我們就會將患者轉回醫聯體成員單位,也許是縣醫院,也許是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讓他們在那里進行康復治療。”病人下轉后,原主管醫生對病人病情進行跟蹤。
緊密型醫聯體推動分級診療
成都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0年以來,成都市逐步探索雙向轉診、分級診療的改革,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和醫療合作關系等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加強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技術,大力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
省醫院分別與新津、溫江、崇州等縣級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托管都江堰中醫醫院。成都市二醫院托管青白江人民醫院,與29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了對口支援、雙向轉診關系,近三年來雙向轉診共計4732人次。
成都市三醫院托管都江堰人民醫院、阿壩州林業醫院和蒲江縣人民醫院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通過托管使蒲江縣實現了90%以上的縣域內就診率。成都市五醫院牽頭組建城西醫聯體,自運行以來,使成都西部70%的常見疾病在基層醫院診治,30%的急癥和重病癥在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