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一分累加,本市已評選出兩批——
老年友善醫院 “友”在哪里?
大興區人民醫院,患者取藥時先到機器上刷卡,等待時間縮至兩分鐘內。
宣武醫院急診大廳墻面上,風景畫背后“藏”著各種插口。
居家、社區、站臺、公園……在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2.2歲的當下,一項項“適老”舉措正被穩步添加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人最為關注的醫療領域,“適老”的腳步顯然走得更前。一份《北京市老年友善醫院創建標準(試行)》,對創建指標、內容、評估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目前北京已評選出兩批老年友善醫院,記者調查發現,分數背后凝聚著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的拳拳之心,“老年友善”也遠非“拓寬門、鋪平路”這么簡單。
硬件改造
燈光顏色需養眼,扶手要能“滿把抓”
米黃色墻體柔和溫馨、地面經過特殊防滑處理、搭配著醒目的“小腳丫”指引,患者無論從哪兒出發都能找到相應科室……在大興區人民醫院,不少細節都蘊含著為老年患者“多考慮幾分”的意味。
從2017年積極申報到2018年4月順利通過,大興區人民醫院成為北京首批20家“老年友善醫院”之一。而在院黨委書記孫翰林的印象中,醫院對老年患者就醫體驗的關注,其實遠早于“老年友善醫院”概念的提出。
這種關注是有數據支撐的——孫翰林介紹,醫院一年門診量約200萬人次,其中65歲以上老人近40萬人次,占19%左右,80歲以上老人近7萬人次,占近4%;一年住院患者4萬余人次,其中65歲以上老人1萬余人次,占30%,80歲以上老人有3000余人次,占8%。
自2012年起的三四年間,醫院陸續對1至5號樓,以及7、8號樓進行了改造。“包括導引線、指示牌、衛生間里的扶手、無障礙通道等等。”孫翰林表示,由于老年人反應較慢,不適合刺激性的顏色,醫院連墻體和燈光都有考慮。“換成柔和養眼的,讓人處在一種比較平和舒適的環境中。”
作為2019年1月獲評的第二批“老年友善醫院”之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對“友善元素”的重視同樣深入到了細節,從一個小小的扶手就能看得出來——急診科樓道里,固定在墻上的扶手顏色淡雅又容易抓握。
“這是我們改進之后的”,副院長吳英鋒介紹,原本墻上一直都有防跌倒扶手,但只是木質的一個平板,能“捏”住卻不能滿滿抓在手里。“現在材質換成了塑料,顏色換成了柔和的米黃色,輕便養眼的同時更能穩穩地‘滿把抓’了。”
流程優化
識方取藥縮至兩分鐘,全天采血避免多次跑
諸多人性化設計大大提升了院內環境,但在院方看來,這些改造雖細,還只能算是“基礎動作”。伴隨服務意識的增強,如今包括無障礙設施、衛生間“革命”,以及平車、輪椅等等,其實已成為不少醫院的“標配”。而從患者角度出發,在就診流程方面進行優化,則傾注了院方更多思考。
孫翰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大興區人民醫院一直在完善分時段預約、診前預約,但門診依然保留了老年人優先的掛號窗口。“考慮到老年人可能不太‘玩得轉’網絡的東西,所以傳統接診方式一定要保留。”
此外,在門診一層藥房,醫院新增了一臺自動發藥機。患者交費后將單據放在報到處下掃碼,屏幕便立刻顯示去哪個窗口取藥。藥房里,一臺能夠自動識別抓取藥品的機器運作不停,取放完成的藥品經藥劑師復核后交給患者,等待時間基本控制在兩分鐘內。“以前我們是排定一個窗口交方取藥,時間比較久,也沒法設置等候座椅。現在速度快多了,這對老年患者很重要。”
同樣為了方便患者,宣武醫院對抽血環節進行了流程再造。“梳理并公示出必須空腹和無需空腹項目,再把原本半天的抽血服務延伸到全天。”吳英鋒表示,這樣有些患者下午來看病,無需空腹的抽血項目當天就可以做,不用第二天早上多跑一次。考慮到抽血室原本只有6個窗口,患者等候時間過久,醫院多方協調增加了3個窗口,鼓勵護士機動上崗。“高峰期我們要求9個窗口全開,患者等待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
宣武醫院不久前完成的另一項“大動作”,則是急診科的改造。吳英鋒介紹,急診一層位于醫院中心位置,平日往來人員就近穿行,讓本就擁擠的環境更顯嘈雜。“今年在市領導的關懷下,我們下決心疏解優化。”
多方協商后,宣武醫院與回民醫院、廣外醫院及附近五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聯動,將一些急診病人、輸液病人疏解過去,同時醫生也要跟去會診及查房。
院外拓展之余,更重要的是院內布局。經過反復斟酌,教學樓一層“騰挪”出400平方米,用于接收急診原來地下一層的全部留觀病人,這樣急診科一層接診區域就增加到兩層空間,面積幾乎增加了一倍。初診完后,不需緊急搶救的患者可到地下一層等待檢驗檢查結果同時接受一般治療。需要搶救的就近移送到一層新改造的急診搶救室。急診科建立了搶救室準入標準、轉出標準和動態評估機制,保證搶救室里不滯留穩定期的病人,騰出空間來隨時給被搶救者使用。
進入改造完成后的急診大廳,兩個平日接診量較大的科室安排在大廳兩側,利于分散人流。墻上湖藍色裝飾條清爽醒目,幾幅風景畫頗具人文氣息。吳英鋒向上推開畫框,其背后電源、負壓和氧氣等插口一應俱全,將因地制宜發揮到了極致!“如果狀況緊急,在這兒接通設備立刻就能搶救病人。”
再向里走,一道標有“禁止穿行”的門阻隔了往日的“川流不息”。保安不時告知人們需要繞行,其中還包括不少穿著白大褂的醫護工作者。但面對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也會視情況予以放行。維護秩序的同時,又妥善兼顧了人情。
業務提升
敢給百歲老人做手術,一句“大爺大媽”暖人心
如果說看得見的設備與流程改進尚能短時奏效,那些看不見的“軟實力”,則需要醫護工作者“潤物細無聲”的長期建設,絕難一蹴而就。
吳英鋒介紹,“老年友善醫院”概念和標準最早是由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北京市衛生健康委進行了借鑒和修訂,制作出一套適用于北京地區極為詳盡具體的評價標準。他展開一份長達數頁的《北京市老年友善醫院創建標準(試行)》,記者看到其中按組織支持、溝通服務、醫療照護、設備環境等主題分為四大項,每一項下面又再細分諸多小項。
員工日常規章制度、院外義診、院內宣傳……在這份滿分為100分的“標準”中,每個小項只占一分,且不少項目需要查閱以往會議記錄、培訓規劃、資質證書。這意味著評選“老年友善醫院”只能一分一分據實累加,無法臨時“抱佛腳”。
作為北京市唯一授牌的“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宣武醫院從1958年建院至今,始終打著“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兩塊招牌。吳英鋒坦言,受限于院區地理位置,加之建筑比較陳舊,老年友善工作更多要從服務與業務上進行提升。
他表示,醫院的住院手術中60歲以上老人占近40%,遠超全國10%左右的均值。“骨科、心臟……八九十歲乃至上百歲的老人都會到我們這兒做手術。我們有底氣給百歲老人做手術,絕不是僅憑醫生‘膽子大’。整體術前評估,圍手術期的麻醉、管理、術后快速康復都要跟上。要防范各種風險,最后讓老人安全離院。從專業角度來講,這需要諸多學科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點滴積累才能形成目前高齡外科的流程、制度乃至安全文化。”
在老年患者較多的大興區人民醫院,敬老助老的氛圍早已成形。自2011年起,醫院便組建了一個內訓師團隊。將十幾位骨干送出去參加多輪學習培訓,然后作為講師在院內進行二次培訓。“我們對待老年人的禮貌用語、行為規范,是覆蓋到所有醫務人員、后勤物業的。”孫翰林笑言,不要小看一句“大爺大媽,爺爺奶奶”的力量,“真的很能拉近距離,讓老年患者感到暖心。”
在孫翰林看來,積極參評老年友善醫院,不但有利于服務老年患者,對醫院自身提升也很有幫助。“參照標準,一些目前我們還沒有做得那么到位的工作,以后可以繼續完善。”此外,專注思考老年患者的就醫問題,還對分級診療有一定促進作用。孫翰林介紹,2014年前后,醫院成立了擁有25張床的中西醫結合老年康復病房。“針對那些患有腦血管疾病,長期臥床回到家里可能又有困難的病人,能給予一些幫助。同時我們有榆垡和北臧村兩個托管醫院,基本治療已經結束的患者,可以轉診過去進行長期康復。”
本報記者 魏婧 文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