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骨科手術,許多人首先會想到,骨折后需要通過手術來固定骨頭,比如使用石膏、鋼釘、鋼板等;對于老年人或者關節疾病患者,關節置換手術可以顯著改善關節功能,減輕疼痛;對于運動員或者熱愛運動的人來說,韌帶重建手術可以幫助他們治療運動損傷,重新回到運動場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等脊柱疾病患者,脊柱手術可以解除神經壓迫,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
目前,骨科可以大致細分為:關節外科、創傷骨科、脊柱外科、運動醫學、骨腫瘤等不同專科。大部分骨科手術要使用鋼板螺釘,但由于它們僅起到臨時固定作用,可以在術后一定時間內取出;而關節置換手術中所安裝的人工關節則需要永久跟隨患者,為患者服務終生。這對醫生的手術技術和人工關節的質量都要求極高。為了使人工關節這一新“器官”正常工作,醫生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建成國人關節數據庫
選擇關節的過程看似簡單,但卻存在很多技術難點。俗話說,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髖關節發育不良和老年膝骨關節炎是我國人群好發疾病,以往,我國所使用的人工關節主要靠進口,多根據歐美人群的關節形態設計。而設計一款適合中國人群的人工關節,需要收集大量的國人骨骼解剖數據,然后進行分析設計,這并非一日之功。過去,由于缺乏中國人的骨骼數據庫,科研人員無法針對國人骨骼特點進行相應醫療設備的研發。
針對這一情況,特別是數據體量小、解剖不匹配、形態地域和種族覆蓋性差等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團隊經過10余年采集研發,建成國人關節數據庫和關節疾病真實世界數據平臺,包括4個專病數據庫、162個數據模塊和9110例髖膝關節病例(臨床信息庫、影像數據庫及標本庫),牽頭制定國內首個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數據集團隊標準,揭示該類患者假體磨損快、關節壽命短的特有力學機制,據此提出了關節置換的鏡像重建理念,并設計了相應的配套器材。
得益于國人關節平臺數據庫的擴容,智能化骨科內植物高效研發與應用有了共性理論與關鍵技術支撐。其中,國人適配的新型髖關節假體成果,讓過去不敢換或無關節可用的關節重度畸形患者大為獲益,不僅恢復了正常生活,更避免了多次翻修手術的痛苦。
人工智能的手術規劃
假體位置是影響假體壽命和關節功能的決定性因素。初次髖關節置換術中骨折發生率為1.1%,下肢不等長發生率為50%~80%,髖關節脫位發生率為3.2%~6.5%,這都與術前規劃不充分相關。
歐美國家多使用二維術前規劃軟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的準確度,但由于二維影像無法完整反映三維信息,要求規劃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規劃可重復性低,尤其對復雜關節疾病手術而言,其可提供的參考作用較小。為解決二維術前規劃軟件存在的問題,三維術前規劃軟件應運而生。但這些軟件均需手動對關節CT圖像進行逐層分割,單名患者要耗時近1小時,難以大范圍應用于臨床。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人工智能與醫療的結合逐漸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主要包括:醫療影像智能識別、輔助診療、癌癥診斷、醫療機器人、個人健康大數據、藥物靶點尋找的智能分析等。
基于前期建立的真實世界數據平臺病例庫,我們將人工智能成功應用到關節置換手術中——只需要上傳患者CT數據,便可以在幾分鐘內智能生成關節置換的手術方案。
這是怎么做到的?首先,我們與國內知名團隊合作,通過特有神經網絡實現了骨盆、股骨等復雜解剖結構的精確識別、智能分割和三維重建;然后,將團隊多年完成的各類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機器學習,歸納總結了國內數10位專家的手術經驗,實現了假體選型和位置的智能匹配;最后,基于以上經驗總結和技術突破,合作開發關節置換手術規劃系統,牽頭完成多項多中心臨床注冊試驗。目前,關節置換手術方案平均規劃時間從60分鐘縮短至4分鐘,規劃準確率由73.3%提高到96.7%,有效解決了二維規劃不準確、三維規劃效率低的臨床難題。
手術機器人精準執行
有了合適的人工關節和智能手術方案,如何精準執行是擺在關節外科醫生面前的又一道難關。前文所述,關節置換手術不同于其他骨科手術,對假體的位置和角度要求極高。人工關節在植入體內后,在數10年的磨損過程中,哪怕1°或者1mm的偏差,都會對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造成明顯影響。
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為破解上述問題提供了思路。手術機器人在骨科領域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用于輔助髖關節置換。近年來,隨著機器人技術和導航技術的發展,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大眾接受度越來越高,應用也已覆蓋三大類骨科手術:關節置換、創傷以及脊柱微創。
我們曾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進行過一場手術,在智能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協助下,分別幫助83歲患者完成左側全膝關節置換術、72歲患者完成左側全髖關節置換術。整個過程十分順暢,機器人的輔助也很符合手術習慣。在進行膝關節手術時,我們用高精度壓力傳感器襯墊來輔助手術操作,實現了手術的精準平衡以及精確截骨,術后獲得了非常平衡的屈伸間隙以及穩定的膝關節。針對髖關節病人重度發育不良且個子不高的問題,手術機器人自帶的規劃系統,幫我們在術前制定了良好的手術計劃,并且在手術臺上就可以模擬病人深蹲、屈膝。更讓我們驚喜的是,術后第二天,患者就可以正常下地活動了。
可見,與傳統手術相比,機器人輔助手術可以有效提高精準度,且對軟組織損傷少、后期并發癥少。特別是對于髖關節發育不良和融合髖等復雜病例,臨床中發現,采用“虛擬臼外精確配準”方法和“先注冊后截骨”機器人手術策略后,術中輻射劑量會降低78.2%,精準性可達94.3%。
骨科治療領域的創新技術和趨勢不斷涌現,這些技術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減輕痛苦,并提高康復速度。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期待有更多創新的方法用于處理骨科問題,以更好的醫療服務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孔祥朋、柴偉,分別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關節外科主治醫師、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