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7日電(張依琳)反復咳嗽、氣短、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今天是世界慢阻肺日。哪些人群要警惕“難以呼吸的痛”?

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約1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慢阻肺多呈進行性發展,與氣道和肺組織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慢性炎癥反應有關。
根據去年12月世衛組織公布的2019年全球10大死亡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第三大死亡原因,約占總死亡人數的6%。
北京協和醫院2018級臨床醫學博士后張騰越表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接近1億,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約14個慢阻肺患者。
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特點,患病周期長、反復急性加重、有多種合并癥,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造成了沉重的醫療和經濟負擔。
根據2019年發布的“世界慢阻肺日”宣傳核心信息介紹,慢阻肺常見合并癥還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焦慮和抑郁、肺癌、代謝綜合征和糖尿病等,應該及早發現慢阻肺合并癥并給予適當治療。
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要大幅提高居民的慢阻肺知曉率,加強慢阻肺的早期篩查,注意預防急性加重,提高基層慢阻肺防控能力。

反復咳嗽、咳痰、胸悶氣短……警惕慢阻肺
隨著氣溫驟降,一些人開始出現咳嗽咳痰,甚至胸悶氣急的癥狀,就要注意是否患有慢阻肺了。
張騰越介紹,慢阻肺的主要癥狀為長期反復的咳嗽、咳痰、氣短或呼吸困難、喘息和胸悶,還會有體重下降、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
慢阻肺早期癥狀通常比較輕微,因此很多人誤認為是年齡變大引起的一種自然反應。
但疾病進展到后期可影響到全身各系統,并發呼吸衰竭、自發性氣胸、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骨質疏松、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及焦慮抑郁等疾病。
張騰越表示,慢阻肺發病受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但吸煙是最大的危險因素。除此之外,空氣污染、接觸職業粉塵和化學物質、細菌感染等都是慢阻肺發病的高危因素。
因此,長期吸煙者,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的年長者,常接觸污染氣體、粉塵者,是慢阻肺患病及急性發作或加重的高發人群。

慢阻肺治療不能“慢”
張騰越表示,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自然病程中的急性事件,表現為咳嗽咳痰增多、呼吸困難加重,需要通過額外用藥控制。每次發作都會對呼吸功能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導致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
對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而言,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防止惡化,更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
慢阻肺加重的誘因有很多,最常見的為呼吸道感染,其次為吸煙、空氣污染、用藥不規范、缺乏良好的健康管理等。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徐凱峰表示,通過避免誘因和提高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可以有效預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徐凱峰建議,對于有慢阻肺高危因素的人群,有活動后氣短或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咳痰、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等癥狀者,及時進行肺功能篩查,盡早發現慢阻肺并及時予以干預。
同時,預防措施還包括戒煙,加強職業防護,減少室內外空氣污染暴露等。
對于慢阻肺患者來說,日常要注意預防感冒,并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疾病監測,規律規范用藥,定期前往醫院復查隨診。(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