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華報道:3月28日,32歲的劉先生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復查,醫生給他開單檢查血藥濃度,了解近來他雙相情感障礙(又稱雙相障礙)用藥是不是可以減少劑量。給精神科患者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已經是北京安定醫院的常規做法,但這項做法在全國尚未普及。3月30日是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羊城晚報記者采訪相關專家,了解精神科患者治療藥物的監測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副院長、教授何紅波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患者80%的時間表現為抑郁狀態,只有發作時才出現典型躁狂狀態;另有一些輕躁狂患者,在一定階段后才逐步出現躁狂相關表現,然后才修改診斷為雙相障礙,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經歷。
在治療上,雙相障礙患者的用藥劑量大、種類多,而每個人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精神科醫生給患者用藥力求精準。李文標從事了三十多年精神藥物治療監測工作,他介紹,像劉先生在兩年前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一開始服用奧氮平10mg,效果不佳。通過治療藥物監測發現,奧氮平的血藥濃度不在參考值范圍,醫生立即給劉先生調整氯氮平的劑量,改為20mg。服藥10天后,劉先生的癥狀控制得比較好。“患者也很接受血藥濃度監測,把‘是藥三分毒’的道理給患者一講,他們心里就清楚了。”李文標說。
治療藥物監測對雙相障礙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項工作在國內尚未達到普及的程度,目前主要還停留在省級精神衛生中心層面。《2018年中國醫院治療藥物監測開展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參加調查的463家醫院中有38%的醫院開展了治療藥物監測,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醫院。
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廣東綜合性大醫院里的精神心理科,能夠給雙相障礙患者做治療藥物監測的也只有兩三種藥物。廣州金域質譜臨床檢測中心主任趙蓓蓓表示,這類檢測設備價格高昂、專業性較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術在醫療機構的規模化應用。
何紅波介紹:“目前在廣東省藥學會的支持下,我們正在建立廣東省精神科治療藥物監測質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