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14日電 (新聞記者寇江澤)7月14日,生態環境部自然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所公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20年)》。與今年調查報告對比,公眾貫徹綠色生活方法情況整體有一定的提高。
大量的被訪者覺得關愛生態資源、關心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內容、貫徹綠色消費(更新改造運用或溝通交流捐助閑置物品層面)等個人行為針對保護生態環境關鍵,總數占有率提升了10%至20%。尤其是在貫徹綠色消費和歸類推廣廢棄物層面,常常更新改造運用或溝通交流捐助閑置物品的被訪者總數占有率提升了一倍,垃圾分類回收貫徹不錯的總數占有率提升了兩成之上。
數據調查報告,被訪者廣泛認為,中國公民本身自然環境個人行為對維護生態環境保護關鍵,但不一樣行業貫徹水平展現顯著差別;在關愛生態資源、挑選低碳出行和節約資源資源層面貫徹程度高,可以保證“知行合一”。在參加監管檢舉和報名參加環境保護志愿活動層面,公眾主要表現比較積極主動。在貫徹水平相對性較弱的貫徹綠色消費、降低環境污染造成、關心生態環境保護和歸類推廣廢棄物等個人行為行業,依然存有“高認同度、低貫徹度”的狀況。
調研發覺,公眾高寬比認同污染防治行動所獲得的成果。大部分被訪者(68.5%)覺得以往三年所在地整體生態環境保護品質明顯改善,覺得氣體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總數占有率最大(70.1%);超七成公眾對所在地整體生態環境保護品質和空氣指數的滿意率較三年前有所增加。在其中,京津冀一體化地域被訪者對所在地空氣指數改進體會更為顯著,覺得以往三年其所在地空氣指數明顯改善的總數占有率最大,均超出80%;長江經濟帶被訪者對所在地以往三年水生態環境改進體會比較顯著,覺得以往三年所在地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總數占有率為58.0%,高過全國性平均的54.8%。
自今年起,為不斷掌握中國公民生態環境保護個人行為情況,正確引導和激勵公眾積極主動貫徹簡潔適當、翠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和監管參加生態保護實踐活動,促進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等五單位協同公布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生態環境部自然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所跟蹤調查評定中國公民生態環境保護個人行為情況,并每一年公布本年度調查研究報告。調研遮蓋《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中10類個人行為行業,并重點關注生態環境保護、貫徹綠色消費、報名參加環境保護志愿活動和污染防治行動公眾點評等專題講座。此次調研關鍵根據互聯網技術線上上進行,收購合理問卷調查72163份,遍布全國除港澳臺地區之外的31個省(區、市)。
《 人民日報 》( 今年07月15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