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母嬰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請一位母嬰生活護理員(俗稱“月嫂”)幫忙照顧產婦和新生兒。去年,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高麗成為一位準媽媽,考慮到第一次當媽媽缺乏育兒經驗以及需要產后恢復,高麗和家人商量后決定找一位月嫂。
和高麗抱著同樣想法的準媽媽不在少數,這從月嫂市場的緊俏程度可見一斑。根據58同城招聘研究院聯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中國生活服務業就業指數報告(2022)》,2021年居民和家庭服務領域就業指數TOP5職位,月嫂位列榜首。
伴隨需求量的激增,月嫂薪資一路水漲船高。《2021母嬰服務消費白皮書》顯示,根據36個重點城市數據統計,全國月嫂的平均工資為13450元,遠超當地平均工資,也超過了很多白領。
豐厚的待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中國生活服務業就業指數報告(2022)》顯示,2020年月嫂這一職業,45歲至55歲求職者占比最多,2021年35歲以下求職者比重大幅增長。
對此,多年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劉雯雯深有體會。“現如今月嫂正趨于年輕化,我見過從業年紀最小的月嫂是26歲。”劉雯雯告訴記者,雇主多喜歡40歲左右、育兒經驗豐富的月嫂,但近幾年一些年輕月嫂也頗受歡迎,因為她們育兒觀念較新、更善于學習,與寶媽溝通起來也更順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這份工作,看中的正是月嫂的客單價高,還有26天服務檔期后的自我調整期。”
不過即便高薪,尋找一位可靠的月嫂還是有些可遇不可求。“原以為打幾個電話就能輕松敲定,沒想到這么難。”去年,距離預產期還有5個月,高麗便將找月嫂一事提上日程。不曾想詢問了十幾位親友,他們推薦的月嫂檔期早就滿了。無奈之下高麗將目光投向家政服務公司,但其推薦的月嫂要么價格過高,要么沒有眼緣。“好在生產期間我在醫院遇到了一位90年的小護工,別看年紀不大,育兒經驗倒挺豐富,性格也不錯,后來出院就把她直接帶回了家。”高麗說。
相比高麗誤打誤撞的幸運,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90后”寶媽孟娟的月子坐得有些郁悶。“起初阿姨還算勤快,可沒干幾天就開始偷懶了。”孟娟告訴記者,有時寶寶的拍嗝巾用了好幾天,阿姨也不主動拿去洗;月子餐也做得很單調。“一個月13800元,按照原計劃要用兩個月,后來寶寶剛滿月,我們就讓阿姨提前走了。”孟娟說。
不滿的背后是野蠻生長的月嫂市場。簡單培訓即拿證書、所持證件來源不一、商家自評星級……業內人士表示,現實生活中,由于準入門檻較低、投入資金不高、開設難度不大,月嫂家政中介遍地開花、質量參差不齊;與此同時,相關從業者魚龍混雜、監管不力,也加劇了行業亂象叢生。
無規矩不成方圓。早在2016年《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范》就已正式實施,將母嬰生活護理人員劃分為一級到五星級以及金牌級這6個等級,并依據學歷、年齡、證書等制定了詳細的評級標準。但有標可用、有標可依了,最終卻沒貫徹落實好。
具體到個人,如何才能挑選到一位比較靠譜滿意的月嫂?一位資深月嫂建議,優先選擇朋友推薦的,其次選擇靠譜的家政服務機構,要求月嫂必須在該公司真實上戶服務過,有客戶微信截圖評價。要親自面試,一般來說多比較幾個就能覺出高下。
“母嬰護理師是一個勤勞而辛苦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行業。”在北京母嬰服務協會秘書長王海波看來,當前這個行業的主要矛盾是母嬰家庭的需要和產品、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解決月嫂市場亂象,企業當加強自律,協會當努力賦能,從業者當提升技能。唯有如此,行業才能實現健康有序發展,消費者才能享受更優質的服務。(記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