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北京小湯山醫院首位入院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自3月16日重建后的小湯山開門迎診以來,截至3月28日24時,已累計接收境外來(返)京需篩查人員2002人,其中包括機場轉運1682人,各區隔離觀察點轉運320人,累計確診病例43例。
從53天重建、24小時不間斷候診、中西醫聯合治療到患者掃碼點餐。如今的小湯山,已不再是對17年前非典印象的簡單復刻,它更像是一個符號,身后是一次由內及外的醫療變革。
重建
1600張床位 2000多臺設備
3月16日,面對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壓力和形勢,小湯山定點醫院正式啟用,主要用于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人員及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的治療。
和17年前不同,再度開門迎診的小湯山醫院由內而外煥然一新。醫院新建病區從一層變為三層、色彩從單一的土黃變得斑駁;基礎設施從滿足基本所需到“平疫兩用”,救治人員從部隊接管到市屬22家醫院集體作戰。據悉,從1月23日緊急啟動小湯山定點醫院改建到3月16日正式投用,累計耗時53天。
據小湯山醫院院長穆毅介紹,此次小湯山重建難度遠超當年,除三層模塊化集裝箱房建設,還需標準化設備的同步配備。醫院開放B區、新建病區兩個病區,共計1600余張床位。其中,新建病區主要用于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人員的收治。B區為原病區改造而成,用于收治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
院區改建完成后,設備、配藥、系統安裝、人員調集等工作也相繼在隨后的10天內到位。啟用前夕,醫療設備組在一周時間內將2000多臺醫療設備全部進場安裝完畢;藥學組用3天確立藥品目錄,10天配齊近500個品規藥品;信息組從無到有完成信息系統規劃、設計、評審;22家市屬醫院集結1000余名醫務人員,專業涵蓋呼吸、感染、重癥、急診、兒科、中醫、檢驗、放射、藥劑、護理等十多個專業;同時,物資、安保、后勤等各項保障準備工作全部到位。
診療
“篩查+醫療”一體
“在接到任務之初,小湯山作為全市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篩查、醫療需要我們同步進行,目前這也是我們的一大特色。”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專班組副組長馬迎民介紹說。
據介紹,由于入境旅客數量龐大,篩查任務日高峰曾一度達到394人,這要求醫院需要保障準確、高效的篩查效率。“鑒于此,我們對每一位醫生都進行了詳細的培訓,并為中醫制定出詳細的篩查流程,根據不同的體征確定哪些人群是一次篩查,哪些需要二次篩查甚至是再次篩查。”馬迎民說。
如何能夠在日均客流量龐大的情況下保障篩查和檢驗工作不間斷?據了解,自3月16日正式開門接診至今,小湯山醫院執行24小時工作制,所有醫護人員輪動作業以確保篩查速度,同時保障檢驗人員全天候同步跟進。
就在2月初,武漢市復刻著小湯山的舊模樣,在10天內建起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并開始了至今長達近兩個月的抗疫攻堅。待新改建的小湯山醫院重新開門迎診時,又披上了火神山的影子。
據介紹,結合湖北診療經驗,小湯山實行中西醫雙軌診療。馬迎民表示,目前醫院已建立中西醫兩個專家會診組,保證每天對在院所有病例逐一討論。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并用中藥制劑,同時根據病人不同特點、入院時間和不同發展情況,隨時調整中藥方劑。
對于處于篩查期的病人,醫院同樣采用中藥干預的方式。“因為一些在觀人群經過了長途旅行,身心疲憊。來這兒進行篩查的時候,還會出現各種情緒不穩定和身體不適,我們同樣會采用中藥干預的方式幫其舒緩心情、緩解身體不適。”
服務
從一日5餐到掃碼送貨
在小湯山醫院開門迎診的兩周時間里,篩查診療早已不是醫護人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更多是職業角色的功能性改變。
“我們有大批處于觀察期的客人,雖然最后呈現出的篩查結果是陰性,但在觀察期間,他們對于服務要求是比較高的,這就需要我們醫護人員靈活轉變服務內容。”北京小湯山工作專班組組長呂一平說,“例如,部分旅客到達國內正處于夜間,等轉運到醫院的時候可能會感到饑餓,但身上又沒有帶夠充饑的食品,這就需要醫院在旅客達到前進行提前預設并作準備。”
據介紹,為了滿足到院旅客的飲食需求,醫院日均提供5頓餐食,以保證全天候伙食供應;同時,早在小湯山開業時,就已與物美超市達成協作,提供24小時掃碼購物,從超市直接配送到病房。小湯山醫院接診至今,物美超市共送貨2327單,其中,夜間配送就達到235單。
在收治境外來華人員的過程中,如何攻克語言障礙?據了解,在參與此次抗疫工作的護士有43%均為“90后”人群,小湯山從22家醫院的800余名護士中篩選出會英語、法語、韓語和日語的骨干人員,負責與外籍留觀人員溝通,實現無障礙交流。
專訪北京小湯山院感科主任盧聯合:
17年,從倉促應戰到有備而戰
走在小湯山醫院B病房區樓道里,北京商報記者偶遇小湯山院感科主任盧聯合。2003年,他曾作為一名年輕醫生,在小湯山參與非典型肺炎的診療工作。17年后,他又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重回故地。
“非典時期,我們來小湯山是倉促應戰,但現在是有備而戰,不管是從防護裝備還是人員認知方面都是這樣。今天的小湯山是17年前不可比的。”盧聯合說,“航班緣故,過了夜間12點,是我們最繁忙的時候,所有人隨叫隨到。但即便保持這樣的工作強度,我們對保障防疫安全還是有底氣的。”
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國內暴發,彼時人們對于非典這項傳染性疾病尚不具備基本認知,有效防控更是無從談起。“咱們現在在病區佩戴的是N95口罩、穿醫用防護服,但那時候根本不知道還有這種東西。”在盧聯合看來,用現在的眼光看,非典時期的小湯山并不存在隔離裝備,即便是在病區,醫生護士穿的僅是普通的布制隔離衣,口罩也是用24層棉紗布縫制的。
而最讓他感慨的變化,還是診療產品的推陳出新。 “直觀、精確、省時間。”盧聯合所指是此次小湯山醫院內部配備的人工智能CT診療設備,“在胸片判病的時代,醫生需要用肉眼判別病灶,時間拖得久不說,我們甚至到現在都不能完全判定是否有誤診情況發生”。
“屏幕上就是一個已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病例的肺部CT影像。3月19日,病人首次接受CT篩查,系統顯示除9個可疑病灶外,尚未發現新冠肺炎影像學表現;3月24日,我們對該名患者進行復查,這一次,屏幕瞬間勾畫出新冠肺炎病灶。醫生在測量病灶大小后開方即可,過程僅要幾秒鐘。”小湯山醫院放射科董大偉介紹。
當年面對胸片架屏住呼吸、伸直雙臂的人們很難想象,如今的小湯山已成為人工智能系統的“競技場”。除了CT診療系統外,人工智能已經被應用于檢驗檢測、藥品服務、后勤保障等多個領域。院區內部設有病例錄入語音系統、自動分藥機、人臉識別一體機、送貨和消毒機器人、全自動紫外線消殺燈和智能污水處理系統等。
說著話的工夫,走廊里傳來一陣喧嘩,幾名工作人員正圍著一個高約1米、半徑約達10厘米的白色柱狀機器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這就是醫院引進的送貨機器人,工程師事先為其設置好了病區內路線。使用的時候,只需裝入物品后,設定要送達的區域即可。機器人內設語音對話系統,可完成基本交流。話音剛落,只聽這白色機器人發出語音指令:“哥哥姐姐們,我要工作啦。”大家迅速散開,看著它緩緩滑向走廊盡頭。(記者 陶鳳 王晨婷 劉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