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13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縣域人口龐大,實現“健康中國2030”,縣域人民的健康和醫療服務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早篩早診一小步 健康中國一大步”3·13篩查周13日在中國百縣同步啟動。
篩查周由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主辦,得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等多方支持,將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在縣域地區廣泛開展常見慢病、腫瘤等領域的早篩、早診,努力提升縣域診療能力,完善全病程、全生命周期醫療服務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常委王辰,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泌尿腫瘤MDT首席專家葉定偉教授等出席啟動會,共話縣域疾病早篩、早診,助力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分級診療,促進實現全民健康。
據悉,當前縣域民眾多重治不重防,不能早期發現和診療疾病,導致經濟負擔增加、因病致貧的情況普遍,“防治足不出縣、減輕疾病負擔”成為他們最迫切的需求。
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繼續教育處負責人宋仙保表示:“此次項目是縣域醫療衛生人員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延伸。基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能力建設不足、基層群眾早篩早診意識不強的情況,我們聯合了政、醫、產、學、研等各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實現早篩早診目標。”宋仙保介紹,各方將以“縣域醫院”為抓手,聯合公益機構,面向近300個縣民眾開展形式創新靈活的疾病早篩活動,如移動篩查車等,在呼吸、心血管、代謝、腫瘤、消化等疾病領域提高基層患者早篩早診的意識。
李兆申院士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表示:“在縣域開展‘早篩早診’活動非常必要。中國的消化道腫瘤例如食管癌、胃癌和結腸癌在癌癥中占有很大比例。不幸的是,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已是中晚期。希望所有民眾都能夠重視早期篩查,做到早診早治,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從自己健康做起。”
王辰院士指出:“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絕不局限于衛生健康部門或衛生健康行業一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聯合多方力量,在縣域推行廣泛的‘早篩早診’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縣域能力與健康促進的一次實踐。”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醫院書記白書臣在視頻連線中介紹,在豐寧滿族自治縣,慢阻肺及肺癌疾病存在疾病知曉率低、篩查方法不普及等問題,該首先以“雙肺篩查”為試點項目,實現了從篩查前患者教育到篩查后患者隨訪的全病程管理模式,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做好分級診療。借助篩查項目成果,豐寧滿族自治縣醫院利用已有的慢阻肺篩查衛生經濟學模型,評估了“雙肺篩查”的經濟性。
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心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教授呼吁:“希望我們共同努力,讓基層真正成為慢病管理的主力軍。”
當日,安徽省縣域雙肺篩查聯盟在合肥正式啟動“雙肺篩查全省模式”。安徽省縣域雙肺篩查聯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安徽省抗癌協會肺癌早期診療協作組的組織下,共加入23家縣域醫療機構,針對雙肺篩查制定了明確的篩查目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院呼吸科操樂杰教授牽頭的多學科協作(MDT)團隊將結合智能AI影像實現上下聯動,將“學員送上來”、讓“專家走下去”。據悉,“雙肺篩查全省模式”活動第一步覆蓋安徽省23個縣,未來將逐步走進安徽省50個縣,持續科普早篩早診、提升診療能力、造福更多縣域患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