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結直腸癌人群發病率從40歲開始上升速度加快,50歲以上上升速度加快更為明顯。醫生建議,普通人群最好在40歲時進行結腸鏡檢查,排查癌變風險。
然而,有個“隱蔽”的結腸病變,檢出率僅有0.07%,需要內鏡醫師高度的敏感性和高質量的腸道準備才會露出“廬山真面目”。
體檢查出“普通增生性息肉”
2年后竟發現錯了
38歲的馬女士(化名)是一位醫學院校的大學老師,教書育人的同時,她平常也接收了不少醫學的新理念和新觀點。因此,自身防護意識較高的馬女士在40歲到來之前,在當地醫院第一次做了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在升結腸考慮回盲瓣附近見到一片扁平的病灶,直徑大約0.8厘米。
馬女士回憶,當時醫生給她取了病理檢查,提示是增生性息肉,她也就不太在意了?!艾F在大家都認為普通的增生性息肉是不會發生癌變的,因此醫生說定期復查即可。”馬女士說,“我當時也查了一些相關文獻,比較認同醫生的處理方法?!?/p>
但馬女士心里總是不踏實。2年過去了,馬女士來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要求復查腸鏡。果然,這次還真查出了問題!
再次腸鏡檢查發現,升結腸的扁平病變直徑已經有2.5厘米,比2年前大了不少,內鏡醫生周海斌副主任醫師判斷,這個大片“增生性息肉”可能是無蒂鋸齒狀病變(SSL),且局部可能存在細胞異形增生。
因為無蒂鋸齒狀息肉有癌變風險,周海斌建議馬女士在腸鏡下行黏膜剝離術EMR或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切除,并告訴馬女士術后一般無需外科手術及放化療,之后定期腸鏡隨訪即可。
廣場舞隊長與姐妹們相約做腸鏡
查出7處枚癌前病變
遇到相似情形的還有69歲的王阿姨(化名)。
王阿姨平素身體健康,性格開朗,喜歡和姐妹們一起跳廣場舞,很注重養生保健。這天,她和姐妹們相約來市一醫院體檢,檢查項目自然包括“重頭戲”——腸鏡。
檢查前,王阿姨自信滿滿,認為自己能吃能喝,無消化道不適,且去年剛做過的腹部CT提示正常,腸鏡也不會有問題。作為廣場舞舞蹈隊隊長,王阿姨在麻醉前甚至還給隊員們制定好了第二天的排練計劃。
令王阿姨沒想到的是,內鏡下竟發現了多枚“定時炸彈”。和馬女士所患疾病相同,王阿姨的升結腸和盲腸發現了7處大大小小的無蒂鋸齒狀息肉,而且都十分隱蔽。
在市一醫院消化內科團隊的專業操作下,這些息肉被順利摘除。術后,王阿姨了解了這些“定時炸彈”的風險,十分慶幸自己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周海斌介紹,鋸齒狀病變在人群中發病率為20%-40%,結直腸鋸齒狀病變可通過鋸齒狀途徑進展為結直腸癌,占結直腸癌發生率的15%-30%,目前已被公認為除腺瘤-癌、炎癥-異型增生-癌變、denovo癌途徑之外新的結直腸癌變途徑。
當前研究認為,無蒂鋸齒狀病變(SSL)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具有惡性潛能,已有細胞異型增生的SSL發展到結腸癌的時間會大大縮短,僅需7~15年。
無蒂鋸齒狀病變的早期檢出和正確處理是阻止其進展及癌變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相關研究發現,SSL檢出率僅有0.07%,許多患者背上“定時炸彈”卻不自知。
因此,發現并及時摘除這些隱秘的“定時炸彈”就需要患者有良好的健康體檢意識和清潔的腸道準備,內鏡醫師在操作時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周海斌提醒,“無感覺就是沒病”“不痛不癢看什么病”這種理念已經過時,“早期胃腸道腫瘤就是沒有癥狀的,大部分都是體檢時意外發現的。”
記者 何麗娜 見習記者 許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