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2日電 (記者崔元苑)記者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獲悉,截至2018年底,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達到45.9萬個,占比46%;社會辦醫院數量達到2.1萬個,占比63.5%;社會辦醫床位、人員、診療量占比均持續增長。但同時,社會辦醫服務能力水平總體不高,醫療技術、學科水平、服務質量、品牌聲譽等方面存在短板,有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不規范、監管不完善。為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意見》立足社會辦醫發展實際,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線,從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簡化審批服務等6個方面入手,提出22項政策措施。
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方面,包括拓展社會辦醫空間、擴大用地供給、推廣政府購買服務、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4項措施。
各地在安排國有建設用地年度供應計劃時,本地區醫療設施不足的,要在供地計劃中落實并優先保障醫療衛生用地。按照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支持向社會辦基層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營利性社會辦醫,包括診所等小型醫療機構,可按規定享受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在推進“放管服”,簡化準入審批服務上,包括提高準入審批效率、規范審核評價、進一步放寬規劃限制、試點診所備案管理等4項措施。
各地出臺優化社會辦醫跨部門聯動審批實施辦法。將社會辦醫納入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管理控制及評價體系。社會辦醫配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實行告知承諾制。在北京、上海等10個城市開展診所備案管理試點。
在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的分工合作方面,包括發揮三級公立醫院帶動作用、探索醫療機構多種合作模式、拓展人才服務等3項措施。
支持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開展醫療業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合作。全面實行醫師、護士執業電子化注冊制度。
優化運營管理服務包括優化校驗服務、優化職稱評審、提升臨床服務和學術水平、加大培訓力度等4項措施。
社會辦醫專業技術人員與公立醫療機構專業技術人員一樣同等參與職稱評審,且不受崗位比例限制。醫學類科研項目承擔單位的選擇堅持公開平等擇優原則,一律不得對擬作為項目承擔單位醫療機構的性質進行限制。各地政府使用財政性資金開展或以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名義組織的相關業務和人才培訓,要為符合條件的各類醫療機構平等提供名額。
完善醫療保險支持政策包括優化醫保管理服務、支持社會辦醫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持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等3項措施。
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的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動態化管理,將更多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納入定點。制定出臺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和醫保支付政策。鼓勵商業保險機構與社會辦醫聯合開發多樣化、個性化健康保險產品,與基本醫療保險形成互補。
完善綜合監管體系包括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用體系、發揮行業組織自律作用等4項措施。
要求加大醫療行業違規行為處罰力度。綜合運用日常監督管理、醫療機構校驗、醫師定期考核、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等手段,加強對醫療執業活動的評估和監管。相關處罰信息統一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全國性和地方性醫學相關社會團體要同等吸納社會辦醫及其醫務人員,做到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