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 “中國成年人超重人群比例約為40%,肥胖人群比例約為10%。”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診療論壇上,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張忠濤列出有關肥胖人群的一組數字。那么,在肥胖問題上,“減重”有什么新招?

去年12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各年齡組居民超重肥胖率繼續上升,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目前,減重有什么新方法?據介紹,2月25日,由張忠濤主導的國內首例可吞咽胃內球囊置入術成功完成,標志著由北京友誼醫院牽頭的國內胃內球囊多中心臨床試驗啟動。截至目前,入組過半,預計今年10月份左右完成入組。
試驗中,受試者需吞服一顆被預壓縮在膠囊中的胃內球囊。球囊與輸注導管相連。通過吞服,球囊被送入胃內,導管另一端留在體外。膠囊進入胃部后迅速溶解,隨后通過導管體外端向球囊內注入生理鹽水,充盈完畢后,導管從球囊上分離,球囊自封閉閥關閉,充盈的球囊占據胃內空間,即完成球囊置入過程。
張忠濤介紹,從已完成有效終點隨訪受試者的初步結果來看,減重效果較為明顯,超過七成受試者實現減重超過體重5%的預設目標,球囊按期在體內崩解,球囊殘骸順利自然排出,無嚴重的不良反應。
他解釋,胃內球囊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減重手術的存在不再必要。球囊減重與減重手術具有不同適應癥,減重手術主要適用于中重度病理性肥胖癥的病人,而球囊減重更適用于超重和輕度肥胖的人士,二者互補。
據介紹,相比減重手術是“減法”減胃,胃內球囊是通過“加法”占胃,減少胃腔有效容積而減少攝食量。胃內球囊可實現4~6個月后自動崩解,球囊殘骸可經腸道自然排出,而不造成消化道梗阻。
張忠濤解釋,目前的臨床研究認為,在4~6個月時,體重基本上可達到球囊最大減重量,如長于6個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胃潰瘍或胃損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