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7日電 (陳靜 鄭佳琦)早產兒是指在孕37周前,即人們常言的“足月”前出生的新生兒,被稱為“早到的天使”,呵護他們的成長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與醫學知識。
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上海的醫療機構當日嘗試開通了早產兒網上咨詢門診。出院的早產兒家庭碰到問題,可以通過互聯網得到醫生的科學指導,護佑孩子健康成長。

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下簡稱“國婦嬰”)新生兒科主任唐征當日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新生兒科醫生,我非常能夠理解早產兒家庭所面臨的困難:不僅在臨床救治過程中可能出現突發情況和并發癥;出院后,由于環境、生活節奏和喂養方式的改變,早產兒可能出現不適應,甚至會導致短期內體重減輕,使再次入院幾率增加。”
據她介紹,早產兒追趕生長的最佳時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個月。第1年是早產兒腦發育的關鍵期,追趕生長直接關系到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如出院后喂養得當、有充足均衡的營養攝入、無嚴重疾病因素影響,大多數適于胎齡的早產兒能在1—2年內追趕上同年齡的嬰幼兒。
據悉,早產兒網上咨詢門診開通后,早產兒家庭可以借助國婦嬰互聯網醫院,足不出戶便完成早產兒居家照護中關于喂養,護理及生長發育中常見問題的咨詢,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包括在線復診,處方開具,藥品寄送等服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全球范圍內早產發生率約為10%,中國由于新生兒基數較大,早產兒數量眾多。據悉,“有愛,有未來”被定為“世界早產兒日”的中文主題,并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愛和重視早產兒家庭,提高早產兒生命質量,促進母嬰健康。
據了解,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其出生的孕周越小,體重越小,越易并發其他疾病,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明顯高于足月出生的新生兒。唐征告訴記者,小胎齡、出院時尚未足月的早產兒、有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并發癥者,出院后仍存在較高的發病風險。
小張是一位早產兒媽媽,她的寶寶“小芝麻”提早來到人間時只有1100多克。她說:“那時候看著暖箱里孱弱的他,我很害怕會失去這個孩子,又擔心他不能和正常小孩一樣生活。”這位媽媽說:“正式通過醫生們的救治和指導,我的‘小芝麻’已經追上同齡孩子的發育情況了,各項指標都正常。”
據統計,近5年來,國婦嬰迎來8萬余名新生兒的出生,年均收治新生患兒2400余例,圍產兒死亡率1.16‰、極低體重兒救治成功率90.6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婦嬰黨委書記劉志偉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院秉承“危重新生兒不僅要能夠存活,更要長期健康生活”理念,探索出“早產兒圍產期一體化診治模式”,從院內的“產前-產時-產后”延伸到“早產兒出院后的系統化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診療效果。“我們希望借助線上、線下多平臺的渠道,確保早產兒出院后的系統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改善遠期預后。”劉志偉說。
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由宋慶齡創辦,是集醫療、保健、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婦產科專科和婦幼保健醫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