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是衡量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近日發布的《口腔疾病:一項全球健康挑戰》報告顯示,全世界有35億人有口腔疾病問題,占全球人口近一半,沒去及時看病的就有七成(24億)左右。牙齒疾病一拖再拖,不僅“拖出”了更高的治療代價,還可能導致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老年癡呆,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該報告呼吁,迫切需要將口腔疾病作為全球重點解決的非傳染性疾病。
三大問題挑戰口腔健康
該報告稱,全球口腔健康的主要挑戰來自齲齒、牙周病和口腔癌,多年來一直沒得到很好改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全球2.4億人的恒牙齲齒未得到治療,與1990年的水平基本持平;2010年,牙周炎影響著7.43億人,患病率為10.8%,只比1990年的11.2%下降了0.4%。口腔癌已是最常見的15種癌癥之一,2018年男性患病率為2.8/10萬,女性患病率為1.2/10萬,在年齡較大群體和貧困人口中患病率更高。
在我國,齲齒和牙周病也是最高發的口腔疾病。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預防醫學教研室教授李剛介紹,累計調查表明,我國每年因齲病就診的患者人數大約有5億,用于齲病的醫療費至少為500億元,全國一年因齲病就診就將至少損失5億個勞動日。2018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第四次口腔調查”)顯示,我國兒童乳牙患齲率尤其高,3~5歲的兒童患齲率高達62.5%。此外,我國六成左右的青少年有牙結石,其中12歲青少年的牙齦出血率達58.4%;35歲以上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到10%,35~44歲組牙齦出血率達87.4%,牙結石檢出率達96.7%。
2018年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口腔及咽部惡性腫瘤的估計標化發病率男性為8.7/10萬,女性為6/10萬,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呈現出繼續增長趨勢,危害巨大。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預防科副主任、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普部部長司燕介紹,口腔癌患者中,不少都需要做面部大手術,可能會被切除部分舌頭、頜骨和面部組織等,十分痛苦,此后的進食、發音、營養攝取、身心健康都會受到極大影響,疾病負擔非常重。
拖著不看造成就診率低
“牙科正處于危機中。目前的牙科診療和公共衛生應對是不充分、不公平的,而且成本高昂,數十億人難以獲得基本的口腔保健服務。更重要的是,預防也面臨重重挑戰。”該報告第一作者、倫敦大學牙科教授理查德·瓦特教授說,七成患者不能及時就診以及煙酒糖的消費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加劇了疾病負擔。對此,專家們也十分認同。李剛介紹,根據第四次口腔調查測算,我國人口的齲齒總數高達20多億顆,其中有72.4%都沒有接受充填治療。齲齒在早期階段完全能阻止,但如果出現齲洞并擴散到牙髓,很多人就會經歷“痛起來要人命”的情況,還可能引起感染,帶來牙齒脫落等更嚴重的后果。專家們總結,牙病拖著不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太貴了。報告指出,造成全球幾十億人“有口腔疾病但不去看”的主要原因是“太貴”。比如,在美國看一顆淺齲齒需花費約1500元左右,許多低收入人群基本沒有口腔醫療保障,僅在病情急速惡化時才去急診求救;在歐盟,口腔疾病是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外的第三大昂貴病癥;還有不少國家的口腔疾病治療要么沒納入醫保,要么昂貴程度遠超一般疾病。李剛介紹,在我國看牙也較貴,口腔醫療費用包括牙科人員勞務、耗材費、設備房費、利潤,后三者均與成本、市場等因素有關,降費空間很小。而且,口腔醫療醫保的報銷范圍確實有限,我國只有寶雞等四地有醫保涵蓋門診牙科治療(報銷約70%),其他地區只能刷醫保卡中每月存的錢。第四次口腔調查也顯示,在35歲~44歲成年人中,看牙費用的84%需個人支付。
不重視。第四次口腔調查發現,成年人不去看牙的三大原因是:認為牙齒沒有問題(65%)、認為牙病不重(21%),沒有時間(11%)。李剛表示,在我國,人們口腔保健意識不夠強,認為“牙病不是病”,由此造成了就診率較低。事實上,越是不當回事兒的牙病,到了最后付出的代價越高。就拿齲病來說,我國治療一個淺齲(釉質齲)大概花費200元,10分種就補好了;拖著不補,發展成中齲(牙本質齲)后,要花400元,15分種補好;如果成了深齲(牙髓炎),得做根管治療,花費2000元左右,就診2次,每次20分鐘;如果牙齒腐壞太多,還得用一根纖維樁(800元),再做烤瓷冠(1500元),這樣算下來既費時又費錢。
太麻煩。記者在北京口腔醫院的各個候診大廳采訪了數十位患者后發現,“太麻煩”也是拖著不看的一大因素。一位70多歲的患者對記者說:“我看牙都跑了四次了,第一次沒掛上號,掛上號又跑了三趟,第一次來看牙是消炎,第二次是清理和治療,第三次才開始正式補牙,真是太麻煩了。”“人們怕麻煩,其實是因為自己看不見牙病。”司燕說,口腔治療往往都需要多次治療,一顆牙從外到內被一層層破壞后,也需從內再到外一層層修復,不可能一次性就一步到位。此外,一項摸底調查顯示,我國的口腔醫務人員有17多萬人,對于近14億的人口而言,口腔醫生資源緊缺,這也確實讓很多患者需排隊或提前預約很長時間才能看上病,顯得格外“麻煩”。
煙酒糖消費高。報告指出,全球煙草、有害飲酒及含糖飲料的消費控制不足,尤其是含糖飲料依然是高增長趨勢。以游離糖為主的食物殘留經細菌發酵產生酸性產物,破壞牙齒組織,是導致齲齒的主要原因;煙草、酒精是牙周病、口腔癌的重要危險因素。而這三樣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是“送禮佳品”,危害更甚,近年來我國的煙酒糖消費均保持高增長趨勢,尤其是中國煙酒消費量多次被國際學者點名,增長勢頭一直得不到遏制。
口腔疾病直接危害心血管
近些年的多項研究顯示,口腔問題,尤其是往往不被重視的牙周疾病,被發現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健康與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疾病負擔——心血管疾病有著很多關聯性,醫學界甚至還誕生了牙科心血管內科學這一學科。美國一項針對4.4萬人跟蹤6年的研究發現,慢性牙周炎可增加24%~35%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學院的研究發現,患有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罹患心肌梗死的風險顯著增高,而心肌梗死患者中牙周炎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研究也發現,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的水平明顯高于無牙周炎患者,隨牙周炎癥程度的加重,患冠心病風險隨之加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洪昭光解釋說,如果口腔內或牙周有了致病菌,就可能穿透牙周組織的上皮屏障,導致各種毒力因子通過血液擴散到全身,直接感染血管內皮細胞,引起炎癥、斑塊不穩定以及急性心肌缺血。從這個機理上看,慢性牙周炎已被作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心血管內科疾病的危險因素。《美國心臟病協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則稱,口腔不衛生時,身體的免疫反應會加劇,體內炎性因子也會增多,進而“攻擊”動脈內膜。所以說,口腔不衛生才是牽連心血管健康的罪魁禍首。
此外,老年人長期缺牙會導致記憶力減退,癡呆發病率上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牙醫學院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如伴有放線桿菌、牙齦嗜纖維菌、埃肯菌屬,可進入下呼吸道和肺部引起感染。由此可見,口腔健康關乎全身健康。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專家們認為,正確護牙必須從早防早治開始。牙齦出血腫脹、牙齒變色、牙縫變大、掉牙、牙疼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口腔疾病信號,大家要摒棄拖延不管的心態,積極應對。平時可遵照“牙防四步曲”來預防口腔疾病,包括早晚兩次刷牙(飯后漱口,使用牙線);半年或一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6歲兒童要及時進行窩溝封閉(保護牙釉質不受侵蝕);半年或一年洗牙一次。同時,洪昭光提醒,心血管內科醫生也應關注患者有無牙周疾病,口腔醫生則要詢問患者的心臟病史和心臟病家族史。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口腔衛生,減少從口而入的炎癥因子。
專家們還呼吁,目前我國迫切需要有相關政策來限制煙酒糖長期銷量增長的負面影響。在口腔醫療中存在公立和私營兩方市場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可考慮加強監管,統一規范定價,減少一些過度診療和“誤導性消費”;政府層面可考慮適度調整擴大醫保中涉牙醫療項目的覆蓋范圍,以減少人們治療口腔疾病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