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褒
每年2月最后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分享你的生命色彩”。至今全球已確認的罕見病有近7000種,約占人類總疾病的10%。近年來隨著科普推進,漸凍人、亨廷頓舞蹈癥等罕見病漸為人知。今天,我們來揭秘一種知曉度還較低、但可能涉及多系統(tǒng)、容易誤診誤治的罕見病,即肢端肥大癥,一種生長激素(GH)持久過度分泌引起的慢性進展性內分泌疾病,全球年發(fā)病率約為3-4例/百萬。
危害絕不僅是肢端肥大
肢端肥大癥是腺垂體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所致的體型和內臟器官異常肥大,并伴有相應生理功能異常的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它主要引起骨骼、軟組織和內臟過度增長,在青春期少年表現(xiàn)為巨人癥,在成年人表現(xiàn)為肢端肥大癥,可出現(xiàn)顱骨增厚、頭顱及面容寬大、顴骨高、下頜突出、牙齒稀疏和咬合不良、手腳粗大、駝背、皮膚粗糙、毛發(fā)增多、色素沉著、鼻唇和舌肥大、聲帶肥厚和音調低粗等表現(xiàn)。
通俗說,這種病會慢性毀容,使人人變丑,像施用巫蠱術一樣,讓人相見不敢相認。
肢端肥大癥的危害主要為兩方面:GH激素過度分泌和腫瘤壓迫,激素過度分泌主要涉及幾個方面危害:
1、糖代謝紊亂。患者可表現(xiàn)為胰島素抵抗,糖耐量減低(29%-45%)乃至繼發(fā)性糖尿病(10%-20%)。有報道顯示,每10萬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48位是肢大導致的。
2、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這與舌大后脫垂、吸氣性咽下部塌陷有關。在梗阻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中,有報道顯示,每1000患者有2.5位是肢大患者。
3、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心肌肥厚、間質纖維化、心臟擴大、左室功能減退、心力衰竭、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并發(fā)癥是肢大患者死亡的最常見原因,約60%的患者死于心血管并發(fā)癥。
4、高尿鈣、尿結石增加。若有高鈣血癥應考慮伴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多內分泌腺瘤)。骨轉換增加則會誘發(fā)骨質疏松。這類患者的結腸息肉發(fā)生率也會升高,結腸、直腸癌發(fā)生率增高,后者是另一個常見的肢大患者的死亡原因。
此外,還會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
腫瘤壓迫引起的神經癥狀主要有:頭痛(58.2%)、視力下降(38%)、視野缺損(24%)。視野典型改變?yōu)椤半p顳側偏盲”,嚴重者甚至雙目失明。
易誤診,多學科托舉生命
根據(jù)中國罕見病聯(lián)盟的肢端肥大癥患者調查報告,患者確診的平均時間為3.74年,最長的一位患者確診花了25年。為什么它容易被忽視?最重要的一點是85%的肢大患者通常有面容改變,但這點恰是日夜相處的親人最不易察覺的。
此外,肢大的初始癥狀包括打鼾、多汗、多毛、關節(jié)痛、齒疏、心悸等。這些癥狀很難跟腦子里的腫瘤聯(lián)系在一起,患者就不會去找專業(yè)的醫(yī)師就診。
由此可見,肢大的診治涉神經外科、內分泌和代謝學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眼科、婦產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療科等多學科。瑞金醫(yī)院2003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光的倡議下成立了垂體瘤MDT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多學科診治的中心之一,中國垂體瘤協(xié)作組于2020年制定的國內肢大指南更是強調了垂體腺瘤多學科聯(lián)合診療的重要性。
肢端肥大癥患者的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對于GH水平>5ug/L的患者,預期壽命平均減少約15年。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目前其治療策略是“三駕馬車”——手術、藥物及放療。特別要指出的是,現(xiàn)有治療手段成功率不是100%。總體來說手術生化緩解率為60%-70%。藥物治療是指應用生長抑素類似物(SSA)。許多患者認為一次手術就解決問題了,隨訪意識急需加強。相當部分患者(62.4%)認為自己“病情好轉”就不需要隨訪治療了;另一部患者(32.3%)是因為治療費用太貴,無法負擔而中斷隨訪。實際上,與該病相關的呼吸暫停睡眠綜合征、高血壓、糖尿病等需要終身隨診和個性化精準治療指導。
公益、理解與尊重
對這個疾病,醫(yī)患都需要有一個正確認識,普及疾病知識,此外,還需要促進公眾對這類患者群體的了解、支持與尊重。
當前,醫(yī)療救助項目已有實踐,以上海宋慶齡基金會魯家賢高文英專項基金資助實施的中國腦垂體救助計劃為例,給貧困的肢大患者帶去希望,這項救助計劃已從瑞金醫(yī)院輻射到全國——以瑞金醫(yī)院為中心,全國成立三個分中心(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為垂體瘤患者提供就近治療、就近資助。這項計劃也在同步進行亞專科垂體瘤人才培養(yǎng)和垂體瘤科普知識宣教工作。
醫(yī)療救助如星星之火,需要凝聚更多愛與力量。罕見病群體常說,“罕見并不孤單”,對肢大這一患病群體,需要的是合理、有效的治療,也需要大眾對他們的關愛和尊重。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神經外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