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
本報記者朱虹
在十九大上,健康中國被再度上升為國家戰略,與此同時,環境、健康也越來越受到國內老百姓的關注。例如在2017年,我們湖南省就從推進火電、水泥、有色、鋼鐵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推進湖南省“一號重點工程”縱深發展,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入手,打好了大氣、水和土壤這三大環境治理戰役。在水環境治理方面,我們不僅只抓洞庭湖的治理,還推進了湖南省湘江保護“一號重點工程”向“一湖四水”——洞庭湖、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延伸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推進了火電、水泥、有色、鋼鐵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
管中窺豹,從湖南的情況就可以看到,全國其他地方政府在以上方面的相關治理工作相比以往力度都有所加大,而且初步效果也已經逐步顯現。但是,同時也要承認的是,我國在治理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方面的工作,與人民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還需要我們相關部門繼續努力。
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社會程度加深、居民亞健康狀況急需改正,環保意識、保健意識、保健行為有待加強。在我們湖南的五大重點區域,也在陸續關停一些污染企業,正所謂“此消彼長”,這也就意味著國內健康產業將迎來一定發展機遇。因為發展大健康產業,不僅可以提高人們體質和生活質量,而且可以讓龐大的老齡人口變成擴大內需、推動發展的新引擎。當然我們要看到,這樣的發展機遇與國家層面的關注和政策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中醫藥文化傳統,講究“藥食同源”,注重治防并舉、養療結合。所謂“藥食同源”,就意味著大健康產業包括優質農產品方面將大有作為,例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說,湖南的糧食不是生產的少了,而是多了,所以現在我們相關地方和企業要集中產業優勢提供優質農產品。
例如我們之前到香港考察,發現當地的有機蔬菜比一般蔬菜的價格貴八倍;我們到美國考察,發現當地的有機蔬菜與一般蔬菜的價格相差六倍;例如湖南我們有袁隆平搞的雜交水稻,從制種到生產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而且因為現在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首先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發達國家還不高,其次,他們的勞動力成本也相對比較低。所以我們的相關大健康企業完全可以“走出去”發展。而且相關大健康農業類企業可以輸出種子、技術等,還可以借“一帶一路”春風,去國外種植糧食和有機蔬菜,還可以搞規模化農場。例如以后泰國大米,就有可能不是泰國人生產出來的,而是由中國人生產出來的。另一方面,這在糧食安全方面也有益,因為國內市場如果有波動的話,也可以向國內輸出,滿足國內市場。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