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癌癥已經成為嚴重威脅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中國頭頸部腫瘤患者不斷增長,但不少人對頭頸癌缺乏認識。記者20日獲悉,當下,免疫治療可讓一部分頭頸癌患者達到長期生存、接近“治愈”,專家們正努力探索多學科診療,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
記者20日獲悉,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頭頸腫瘤專委會主委、上海市東方醫院的郭曄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腫瘤科主任楊坤禹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副主任韓非教授共聚頭頸部腫瘤疾病科普媒體圓桌討論會,分享了目前頭頸癌的疾病與治療現狀。
“頭頸癌根據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幾大類,不同部位的癥狀表現就會有差別。”郭曄教授介紹,頭頸癌的發生與生活習慣有著莫大的關系。煙草和酒精是主要致癌因素,頭頸癌患者大多都有抽煙和酗酒的生活習慣。這位專家告訴記者,在中國臺灣或湖南某些地區,民眾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里面含有檳榔堿,導致當地口腔癌高發。采訪中,郭曄透露,在美國,因HPV病毒感染而致的相關口咽癌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郭曄直言,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頭頸癌,忽視了可能的癌前病變,70%~80%患者確診頭頸癌時已是局部晚期或晚期,需要進行綜合治療且較易復發。相關數據顯示,頭頸癌患者的死亡率較高,且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瘤5年生存率僅為3.6%。
楊坤禹教授介紹:“頭頸癌處于非常特殊的位置,治療有可能影響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形體外貌。頭頸癌過往藥物治療較為局限,近年來最大的突破就是頭頸癌有了一線免疫治療。”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20年12月,帕博利珠單抗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單藥用于相關轉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復發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患者的一線治療,這是國內首個針對特定晚期頭頸部鱗癌患者的一線免疫治療。
采訪中,專家們均認為,免疫治療運作機制是通過調動自身免疫細胞來攻擊腫瘤細胞,并利用其免疫記憶功能讓患者腫瘤保持長期退縮的狀態。相對放化療,免疫治療的安全性更好,可讓一部分患者達到長期生存、接近“治愈”。據悉,越來越多的研究將免疫治療前移,以進一步提高治愈率和減少復發率。
盡管療效突出,仍有很多患者出于對經濟負擔的考慮對免疫治療望而止步。從2021年開始,由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發起的名為“生命之鑰”的患者援助項目進行了全面調整,以惠及更多患者。“最新的患者援助方案整體治療費用降至以往的四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郭曄教授透露。
“頭頸癌過往治療以外科和放療科為主,隨著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出現,內科醫生的參與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影像科、病理科、核醫學科和營養科等醫生參與。”韓非教授說道,“多學科診療模式并不單指針對病人的治療,還涉及到包括治療后的病人康復訓練以及毒副反應管理在內的患者全程管理。各科室應根據病人情況,因病制宜,及時根據患者情況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和安排治療順序,更好地保證患者的最大化獲益。”
采訪中,郭曄教授對中國頭頸癌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隨著CSCO(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頭頸腫瘤專委會工作不斷推進,多學科診療模式和規范化免疫治療進一步得到普及,臨床研究持續探索免疫治療聯合拓展更多受益人群的可能性,未來中國頭頸癌診療將進入新階段。據了解,2018年CSCO頭頸腫瘤專委會順勢成立,并制定了《CSCO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幫助提高頭頸癌基層診治水平。(完)